浙江在线01月18日讯
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风雨飘摇,企业家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温家宝总理指出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贵,作为地方政府怎么样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家重拾信心呢?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浙江作为一个民营经济大省,外贸依赖度高达52%,中小企业数达百万家之多,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的99.6%,吸纳劳动力约占工业就业率的70%以上,对税收的贡献率也达60%以上。但是,当前原材料价格猛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激增、银行贷款难、民间借贷利率飙升,正成为百万浙江中小企业面临的“五大困境”。
建立应急保障机制破解贷款难
从去年年中开始,随着出口退税的下降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面对呼啸而至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根本无法实现提价,企业的订单锐减。浙江省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十分严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正在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通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信贷资源稀缺,浙江省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不断高涨,不少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至40%,甚至80%。如果是担保贷款,还要加上担保机构2%至3%的担保费率,融资成本更高,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达4成以上,亏损风险不断增大。由于中小企业积累少,自有资金有限,面对产业转型和升级压力,不仅需要技术、市场和创新能力各方面的配合,更迫切需要资金的支持。
针对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王利平抛出了他的第一个观点:在贷款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
王利平表示,如果地方政府出面成立一个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可以帮助企业在向银行融资的时候做个短期的担保,起一个支撑的作用。企业在有合同有订单,但是流动资金有限,需要周转的时候,政府的担保基金通过对企业的评审,出面为企业与银行进行协调,让企业可以获得足够完成订单的资金。
金融机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风险问题,往往会等中小企业贷款到期还清贷款之后,就不再放款给企业。政府在做到充分的引导之后,也可以通过这个担保基金向银行担保,让中小企业的还款期限可以适当延长,这样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就能够保持通畅,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王利平告诉记者,如果地方政府的应急保障机制可以发挥作用,随即带来的结果将是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大幅度提高,企业形式进一步好转,经济的滚动效应将会体现出来。
不过,王利平也表示,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是非常市场化的,中小企业在困难时期需要贷款,银行的压力也是非常大,在没有任何保证的时候,让银行去承担这个责任,打破它的风险预控机制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地方政府出面担保、协调。
政府补助建立员工保障机制
用工成本上升是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对此,王利平代表也给出了他的第二个观点。
王利平建议政府适当通过财政补贴或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履行不裁员承诺,通过政策导向有效帮助企业扩展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获得新的增长点,解决当地劳动力和资源闲置的问题。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企业如果大量的倒闭,无业人员数量将会上升,进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王利平说,他和身边一些中小企业都在承诺不裁员,但是不少企业的实际困难摆在面前:订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所以能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准,。
从今年一月初开始,很多企业都在大批量的裁员,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方向。企业特定时期碰到困难的时候,为了保证企业的资金流,把一部分有实力的熟练工人也都裁掉,等企业订单量上来的时候,可能这些熟练工人已经去从事其他不相关的产业,企业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裁员也是逼不得已。”王利平说,在应急保障机制之外,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在创新、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出台一个对员工的保障机制。企业在努力不裁员的时候,政府可以给予适度的奖励或是税收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