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安康到浙江义乌,丁为民一直在火车上站了26个多小时。走出义乌车站,精疲力尽的他顾不上找住处歇脚,直奔义乌市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大门外,饥肠辘辘的丁为民看见一家冒着腾腾热气的粥摊。
“粥多少钱一碗?”他问。
“免费,还有包子和咸菜。”一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年轻女子笑着说。
从正月初五开始,一个叫“新义乌人”的志愿者组织,出现在义乌人才市场,志愿者为外地求职者摆起了施粥摊。施粥摊的出资人是一位50多岁的外地小老板,每天站在摊位前豪迈地吆喝:“你来吃,就是赏我面子!”
人才市场外多了个施粥摊
昨天早晨6时许,记者在义乌市香山路人才市场门前看到,10多名身穿统一白色服装的男女正在明亮的路灯下忙碌,分工明确,有的搭雨棚,有的放桌椅,有的拎着水桶去附近取水……众人左胸前都印着“义乌志愿者”一行字。
不一会,一个长约8米的红色小棚搭好了,棚上是醒目的“免费品尝义乌香粥”横幅。6张桌子、十几个凳子、350个盆子和数百双筷子,都已整齐码好。
“粥和馒头马上就会送过来。”一名志愿者对记者说。
6时10分左右,一辆柳州五菱开到义乌市人才市场,志愿者们麻利地从车上抬下5桶粥、9箱馒头和榨菜、豆腐乳等小菜。
一名50多岁的志愿者对过往的求职者吆喝起来:“你来吃,就是赏我面子。”“吃好了,请留下碗。”
施粥摊是“新义乌人”办的
来自江西乐平的李乐旺提着大行李包走了过来,满脸疲惫的他刚刚坐了一个通宵的火车。“粥多少钱一碗?”“免费,还有馒头和小菜。”志愿者的话让李乐旺愣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高兴地拿起小盆领了一盆粥,并夹了一个馒头和一些小菜。
天色渐亮,求职者很快在摊位前排成一条十多米的“长龙”。
人越来越多,6张桌子很快坐满。“每个人都有粥和馒头,吃饱为止。”志愿者们大声地提醒。
安徽人孙召红告诉记者,这是他第4次来喝免费粥了,“每天省下两块钱。”
杨胜邦和潘玉芳夫妇是贵州毕节人,他们带着7岁的儿子到施粥摊前吃起了免费早餐。“我们是昨天晚上住旅馆时听说有免费粥的,今天一早就赶过来了。”杨胜邦笑着说,“吃饱了好去找工作。”
6时30分许,第一桶粥和第一箱馒头已经吃完,还添上了新的榨菜、豆腐乳等小菜。一些市民也加入志愿者行列。
施粥现场没什么垃圾,大家吃完早餐后自觉地把一次性筷子放进垃圾桶,把碗递给洗碗的志愿者。一传一递间,大部分人没有言语,但也有人轻轻说了句“谢谢”。
每天派发千份免费早餐
上午8时许,志愿者们收拾好雨棚、桌椅和碗筷,结束了这天的施粥。
一名志愿者说,那位每天早上在摊前大声吆喝“你来喝,是赏我面子”的50岁男人,就是他们的“头儿”,叫林如新。老家在温州的他,已经在义乌做了20多年生意,是一名“新义乌人”。来施粥摊帮忙的志愿者中,有些是他的员工,也多是“新义乌人”。
林如新说,他在去年底产生了免费施粥的想法,便花4000多元钱买来雨棚、桌椅和碗筷。
正月初四,林如新在义乌城郊找了一处民房,聘请七八名师傅制作馒头和粥。“现在每天要做2000个馒头、烧5大桶粥,大约能派送出1000份免费早餐,花费1300元。”他说。
正月初五,林如新带领志愿者第一次在义乌市人才市场施粥,因为人手少,有点手忙脚乱。
“现在加入我们行列的人越来越多。”林如新说,在义乌打了9年工的江西人王行中得知施粥的消息后,立即要求加入志愿者行列;安徽蚌埠人崔玉来第一天做志愿者时为了让自己形象好点,特意跑到一个水龙头前用凉水冲了个头……
林如新说,施粥活动将于本月底结束,但很多人希望,这个活动能继续下去,让慈善和爱心延续不断!
相关专题:【人人心中都有座“红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