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企业反思,政府补课
尽管形势有所好转,但绍兴市委、市政府并未喜形于色。
“透过这场危机,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一脸凝重:“危机的根源在于粗放经营: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企业经营。这给我们敲了警钟,要增强发展后劲和区域竞争能力,必须具体思考这些问题:政府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加强监管经济的能力?做大后的企业如何提高管理能力、控制风险?企业家素质如何提高?如果这次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使这次侥幸躲过了风险,将来还会出问题!”
“危机暴露出政府监管、社会监管的不到位。香港政府对企业监管、贷款的真实性、去向都很清楚,而我们呢?要等到企业出现停工时才能知道。”市长钱建民的话一针见血。
“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尽责不到位,纵容企业短贷长用,其实与企业一起组成了担保链。”绍兴市银监(分)局局长骆有才自我揭短。
冷静、客观地对待问题、对待成绩,绍兴人的胸怀令人感佩!
这场危机,因为前所未见,所以危机中衍生出的许多话题,并不是“黑”和“白”那样可以很清楚地去判明,还需要我们去做深层次的反思:
譬如,政府该不该救市、该怎样去救市、涉入程度到底该多深?采访中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一位银行界人士困惑地说:“浙江的政府,太爱护自己的企业了。政府对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企业一出事就来找政府、找银行寻求支持。政府这样为企业担责任,‘孩子’能学会走路吗?”
对此,也有人认为,这次危机能得以及时控制处理,关键点恰恰在于政府“挑了担子”。按市场经济法则去操作,政府完全撒手不管,很难想象这次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当时,人人自危,正是因为政府的介入,给了企业信心、银行信心,从而稳定了局面。实践证明,市场之手失灵时,政府一定要进入调控。
还有,企业经营多元化,究竟是利是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绍兴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不少以轻纺为主的企业,大步进入其他产业,开始了多元化进程。
本轮危机中,停产的江龙、华联三鑫、纵横三大企业,无不涉及大量对外投资,并且因为扩张带来资金链问题而陷入危机。尽管如此,采访当中另一些企业还是表示,多元化投资仍然应该是企业发展方向。
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企业能撑到今天,幸亏是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不搞资本运营,不可能大发展。”
也有人对此坚决反对,一位长期关注绍兴经济的学者告诉记者: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要创出一个知名品牌,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如果我们这个品牌还没有做好就这山看着那山高,到处出击,最后,什么品牌也做不好、什么产业也做不大。
有人认为:“这次危机告诉我们,政府不该一味要求企业做大,该看重的是如何做强。一个小而强的企业比一个庞大的、效益差的企业更经得起市场风浪……”
的的确确,正如“绍兴突围”仍还在进行一样,这次危机留给我们的反思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