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鄞州区梅墟街道的界牌碶重建工程目前已全面展开。该工程总投资6600万元,是我市最长人工河——沿山干河的排放口,建成后将使鄞州东南片六七个乡镇、街道的排涝能力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能极大地缓解困扰该地区多年的内涝问题。图为昨天下午施工人员正在安装碶闸模板。 (严龙罗涟浩摄)
▲昨天,宁波城市供水部门组织制水、供水技术人员到驻甬海军某部,通过展板、实物对比和现场演示,向官兵们介绍自来水生产工艺、供水服务举措和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方法。图为市自来水总公司技术人员在向官兵们介绍制水过程。(胡建华魏光华摄)
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
昨天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十七个“世界水日”,其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昨天,我市水利专家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市在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城乡共享的供水格局已全面形成。
城乡共享:
379万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在奉化塔竹林村边的山上,随处可见曾用于引水的竹管。“有水引水、引不来就挑水、挑不到水就等送水……祖祖辈辈都这样。”村支书毛国平说。事实上,在2005年,像这样的村在我市还不在少数。当年,市政府把农民饮用水工程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的头件大事。
根据不同条件,各地采用不同建设方案:在鄞州、北仑等地,尽量把城市水厂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余姚、奉化等规模较大的丘陵、沿海地区,打破镇村界限,建设区域性供水工程;象山海岛、余姚四明山等地利用水库、山塘等水源,建成村级供水站。目前,全市已投入11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全市379万农村人口全部喝上了足量的干净水,比预定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年。
区域间共享:
丰水区支援缺水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年需水量超过30亿立方米,但可供开发的水资源却只有25.6亿立方米……怎么办?惟有境外引水。根据省里统一部署,我市确定了四条境外引水线路:慈溪向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现已建成通水,年引水量0.73亿立方米;曹娥江北线引水工程,经过上虞、余姚到慈溪,目前宁波段已具备通水条件,建成后年供水量约3.1亿立方米;曹娥江南线引水工程,通过杭甬运河到宁波市区,现已进入前期工作中,预计年供水量有2.26亿立方米;钦寸水库引水工程,年引水量1.29亿立方米。四者相加,基本实现我市用水供需平衡。
与此同时,我市有关县(市)区之间的水资源调配网络也基本成型。
区域内共享:
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作用
根据产业和人口密度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一些县(市)区开展了区域内水源地之间的连通,形成了互调互济的局面。2003年,余姚梁辉—陆埠水库输水工程建成,开创了我市区域内水资源串库调配先例。此后,慈溪的里杜湖—上林湖—邵岙—梅湖四库联调工程、象山隔溪张—溪口水库工程先后建成。目前,象山仓岙—平潭—上张水库工程、鄞州周公宅—皎口水库工程、宁海西溪—黄坛水库等也在全力建设中,这些工程都将大大提高水资源供给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为实现居民生活或同一产业用水的共享,我市还实施了区域内分质供水。目前,供水规模为每天50万吨的姚江工业供水项目已建成投产。开国内先河的城市“供水高速公路”已动工兴建,工程将建设一条长47公里的环市区地下供水环形管道,城区水厂可以统一到这个管网中取水,主要用于居民生活。接下来,我市还将利用姚江、鄞东南河网、小浃江、鄞西河网、江北镇海河网等,建造5座工业专用水厂,形成每天100万吨的供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