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4日讯
“我认识的人很多,但我还想认识更多的人。如果你能在这里留下你的信息,那以后有什么事,我们就可以互相帮助了……”这几天,一个另类的帖子出现在了浙江财经学院的校网上,发帖人是学校的大一学生詹智宇,他的目标是,要在大学四年里,积累起自己的人才库。
“在专业知识和人脉关系中,你更看重什么?”在浙江财经学院近期对100多名在杭高校学生做的一个小范围调查中,有78%的学生把票投给了“人脉关系”。在大学生眼中,积累人脉、培养交际能力,真的比专业学习更重要吗?
建立自己的人才库
詹智宇发出的这个帖子名为“建立41人才库”,41是他在网上的ID,而他的真实身份,是金融专业的大一学生。
“最早有这个想法是在大一上学期。那时候,我让几个到美国、荷兰、英国留学的高中同学帮我带电子产品和化妆品,比国内买要便宜很多。我当时就在想,有在国外的同学真好啊。”詹智宇说,正是这几个同学让他萌生了建立人才库的念头。
在这个“英雄帖”里,詹智宇要求大家留下姓名、专长、所学专业和今后发展方向等信息。“我已经把自己身边几个‘人才’的资料都罗列上去了,希望有兴趣加入我们的人,都能把自己和身边好友的信息,以留言或者站内信的方式告知我。这样,我的人才库就能不断得到充实。”詹智宇说,除了在同学、朋友之间搜罗“人才”,他还会偷偷混入学校其他专业、其他年级的班级QQ群,充分挖掘学长学姐和校友资源,而学校各类招新面试和比赛,也让詹智宇认识的“人才”越来越多。
“这样的人才库,不管是我在校期间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会大有帮助,这将是我大学的一笔财富。”虽然才大一,但詹智宇的眼光却放得很远,现在,他的“41人才库”已经有了二三十名成员,而他在甄选人才时,也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初中、高中同学主要是那些去国外留学、上重点大学的,大学同学主要是班里特别出挑的。”
每天认识三个人
“每天认识三个人,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很轻松的一件事。”说起自己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的华磊阳一脸严肃,“认识更多的朋友”是他刚进大学时就给自己树立的目标,而“每天认识三个人”就是这个目标的具体细化。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认识三个人的任务很容易就完成了,因为刚进学校,全班、全年级都是陌生的新面孔。但慢慢地,光靠身边的资源肯定就不行了。”目前就读于大二的华磊阳说,现在他的手机里已经存了600多个电话号码,名片夹里的名片也有100多张,而这些朋友,都是他在参加面试、比赛,甚至是上公共选修课的时候认识的,校内、校外的都有。
现在,华磊阳还在学校开办了“零食热线”,同学们只要一个电话,想要买的话梅、饮料等零食都能在1~3分钟内送到。这样的服务速度,正是依靠了他的“朋友网络”:华磊阳在各个宿舍楼都设立了代理,专门负责本楼的零食业务,而他只是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套公寓当仓库,从萧山商业城进的货都放在那里,“开通零食热线,最重要的目的是认识更多的人。”
功利论与人情论
“人脉就是资源,朋友多了好办事。”“毕业后大家会到全国各地发展,如果现在就开始积累一些关系网,以后到外地办事就不怕没熟人了。”在浙江财经学院近期对100多名在杭高校学生所做的一个小范围调查中,有78%的学生把票投给了“人脉关系”,学生们认为积累人脉、培养社会交际能力,比专业学习更重要。对此,很多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不是说专业知识不重要,但现在社会上混得最好的人,未必是当时在学校专业知识最强的。”采访中有学生坦言,学校、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已经让他们对社会有所了解,“现在社会的游戏规则,并非完全是以知识、以能力来论英雄的。”
“你想,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企业家热衷于读EMPA、MBA?文凭、知识肯定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通过同学关系把一些有地位、有实力的人,变成自己手中宝贵的人脉资源,这才是关键。我想这是同一个道理。”有学生表示,“重视人脉”的想法不能算是功利,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人情投资。
“大学生注重人脉也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错,这种抓住机会、为将来作准备的积极心态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对于大学生看重人脉关系胜过专业知识,浙江财经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的胡孝德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学生,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毕竟专业能力才是竞争的关键。当然,如果能在保证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有效的人际关系,对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是一种机会。但如果过于刻意地积累人脉、或因为拓展自己的关系网而耽误了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