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30日讯
昨日下午,浙师大两名在校大学生包亮和王沈芳启程远赴非洲,他们将在喀麦隆的孔子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22岁的大三学生包亮来自兰溪农村,从小就很少出门旅游,甚至连到杭州都嫌远。他不会想到,如今自己即将踏上非洲这片神秘而遥远的土地,当然不是去旅游的,而是去志愿从事汉语推广工作的。
在此之前,包亮对非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电视镜头的记录。他从小爱看《动物世界》,非洲大草原、大沙漠、野生动物等等,关于非洲大陆,他知道的仅此而已。他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学院里有一些非洲留学生,他曾一对一教他们学汉语。虽然人种不同,但他始终感觉,非洲人和中国人除了肤色、个头、文化有差异,别的都差不多。
作为男生,包亮想出去闯荡闯荡,经历是宝贵的。所以,当学院招收援非对外汉语志愿者的时候,他犹豫再三,还是报了名,并最终顺利地被选派出国。在他看来,适应新的生活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比一些城里出来的大学生更吃得起苦,太阳晒得比较多,也不怎么怕热。”
他还特地去找曾到非洲支教的返校老师了解非洲的状况。看了老师带回来的一些影像资料,包亮感觉非洲的城市比他想象的要好一些。到非洲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在喀麦隆的孔子学院里,也有很多中国的汉语教师,这让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待在一片自己完全陌生的土地上。
父母尊重并支持他的选择,告诉他好男儿志在四方。临走前,母亲给他的包里塞了家乡的霉干菜、金华火腿,担心他在国外吃不习惯,包亮却很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
“去非洲推广汉语?”很多同窗好友听说他的决定,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人投来诧异的目光。人各有志,包亮选择走一条与众不同、又能让自己“发光发亮”的道路。“第一次出国,内心总有些许忐忑不安,况且人对未知世界总是有一点点恐惧的。”包亮坦言,去非洲当志愿者,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作为这所学校第一批去非洲的学生志愿者,他有一种使命感:让更多的非洲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
即将赴喀麦隆,另一名志愿者王沈芳显得很是兴奋。她说,一直以来去非洲都是她梦寐以求的。“我原来的目标是30岁之前走完五大洲,现在我希望在25岁之前完成这个目标。”这个萧山女孩边说边爽朗地笑了。
一年多前,她就曾被作为交换生选派到乌克兰的孔子学院留学一年。这次学院要选派志愿者去喀麦隆,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乌克兰的一年学习经历,让她感到有几分底气,也有了更充分的心理准备。“乌克兰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好,有了前车之鉴,对非洲之行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王沈芳说。
她对在非洲的一年,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规划。她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有机会的话,她还打算去喀麦隆周边的一些非洲国家走走看看,与友好的非洲人民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据了解,孔子学院在国际上已成为公认的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始于1997年。当时,按照教育部安排,浙师大派遣教师到喀麦隆雅温德第二大学建立了中国汉语教学中心,浙师大承担着非洲首个汉语培训中心———喀麦隆汉语培训中心的教学和管理工作。2007年,浙师大作为中方合作院校与雅温德第二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浙师大先后选派了10多位教师,负责为喀麦隆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和喀麦隆周边国家的外交官进修生教授汉语。如今,在喀麦隆,汉语已经成为他们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之外的第一外语。喀麦隆汉语培训中心被喀麦隆教育界誉为“体现南南合作精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