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张高章,一位普通的一线焊接工,近日入选2008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名单,成为我市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蓝领”。
从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工友口中的“教授”,张高章走过了怎样的人生历程?绍兴的技工群体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张高章的成功对于更多的普通工人和准备就业的青年们又有着怎样的样本意义?
样本
36年,最牛电焊工这样“焊”成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浙江越宫钢结构有限公司车间,车间内充斥着“吱吱”的电焊声,火花四溅,刺眼的蓝光随处可见。听到张高章师傅的名字,周围几个工人马上围了上来:“是来采访我们‘教授’的吧?喏,在那呢。”一身朴素的灰色工作装,张高章正在指导工人焊接。
张高章目前已是越宫钢构品管部经理,由于一直在一线指导,工人们都称他“教授”。一位姓郭的技师告诉记者:“我们去参加职业资格考评培训,班上很多人都知道他,焊接技术没得说。”
算起来,张高章参加工作39年,从事焊接工作至今也已经36年了。
1973年,对于张高章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一年他进入大庆油田,当了一名普通的电焊工。
张高章说自己的技术得益于当时大庆油田良好的学技术氛围。“我们那时焊的是各种各样的管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焊的管子上写上编号,不合格的就在黑板上公布出来。”张高章刚学电焊工时也上过“黑板报”,为此他屏着一口气要把技术学好。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独自一人再练习二三个小时。到大庆的第三年,他就在相关的焊接技术比赛上获了奖。
由于技术出色,很多的急难险重任务都找到了他。年轻时在大庆油田为了抢进度,张高章记得有一次跟大伙没日没夜地连续干了48小时,完成项目后自己整整睡了2天,实在太累了。
张高章爱学习是出了名的,在他的办公室就有20多本电焊类的书籍。1974年回来探亲在上海花2元8角4分买了一本《焊工手册》至今还保留着。一有新的焊接设备出来,张高章就开始翻阅书籍,四处取经,直到弄懂如何操作为止。
在越宫钢构工作的这些年中,最让张高章引以为傲的是他跟同事们一起完成的两个项目“钱江摩托”30多米小高层厂房以及山东越宫钢构的厂房获得了“金钢”奖,这也是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奖。
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30多项改革和创新项目,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千万元以上。单位每年消耗钢材料1万多吨,经他把关,每年降低消耗钢材料1%至2%。
多年勤学不辍,1995年张高章成为绍兴第一批技师,1999年成为绍兴第一批高级技师。2002年他到宁波考超声波探伤一级证,这是纲板焊缝质量检测的新技术。当时,培训班上的同学都比他年轻,但他的成绩依然优秀。
从2008年度开始,国务院决定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选拔范围。于是,张高章首次与专家学者们列在同一名单上,享受同样的待遇和评价标准。浙江省此次共有6位一线工人入选。
坚持了36年,张高章对工作的热爱从来没有减退过。
对于焊接来说,钢板、焊缝等,每一部分都要慎之又慎,可每年经他把关的1万多吨产品无一件质量问题,问他以前没有精密仪器可以探测时是怎么做到的,他说靠的就是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凭经验一遍遍地查,问题一定会被发现的。
对于自己干了36年的活,他的评价是:“焊接这活肯定是个苦差事,哪个电焊工身上没有烫伤、碰伤。做我们这一行的,不能穿好衣服,因为就是穿在里面的棉毛衫也经常会被火花溅到烧出洞来。电焊对焊工的身体影响很大,电焊条燃烧时带来的光头、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等问题,对焊工的视力、精力都是一大考验。”但说这话时,他脸上是笑着的。
纵深
A.技工,绍兴企业有多“渴”?
张高章的成功对于时下的就业市场有怎样的样本意义,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
“目前绍兴企业对技工需求量仍比较大。”越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李荣主任表示,在绍兴机械、电子、电器、轿修、纺织等行业的技能类人才是供不应求,比如市区一家电缆企业今年就要招收300名技工,不少企业每年少则招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很多企业都要从江苏、安徽、江西等技校、职校引进人才了。”
由于吃香,技工的待遇也水涨船高。据统计,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制造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21662元,而2007年只有19536元。
在嵊州市石璜镇活跃着一支花木掘树技工队伍,由于掘树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劳动强度大,一般一天劳作的报酬在150元至200元之间,月收入可达5000元。目前这支技工队伍的足迹遍及南方多个省市。
B.技工,离企业有多远?
尽管都说技工吃香,但现在的情况是流失依然严重。“去年从学校招了75个,现在只剩下25个了。”一位一家机械类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说。
越宫钢构负责人事工作的石部长告诉记者,培养一个合格的技工并不容易:“不管是技工学校的学生,还是招募培训的技工进企业都差不多要3年后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技工。”
“很多学生走上一线工作岗位觉得辛苦,心态比较浮躁,能安心做下去的少,而那些能吃得起苦,静得下心踏实工作的,往往以后都有很好的前景和钱景。”一位从事人事工作十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不少企业现在一线技工面临着断层问题,大部分技工、技师都已经40岁以上了,20、30岁的很少,且流动性比较大。
此外,技术进步也对技工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个企业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调整适应市场。”绍兴市职教中心实习处的陈老师说,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已经有成功的先例,绍兴中专和市职教中心的“黄酒酿造”专业的毕业生都比较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