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6日讯
学生创业可以带动就业,这呼声今年很高,连带着高校兴办创业班势头更猛:浙江林学院不久前就开出创业班,而义乌工商职院开设创业学院,1200多名学生网上开店在全国很出名。记者为此对浙江高校近年热办的创业班做了一番探究,对部分创业班的毕业生做回访时,发现选择创业的人不到班级总数的10%。这一数据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相差无几——2008届、2009届毕业生动向调查,原本就有9.4%选择创业。
没经验管100多人女生中途退出创业
在淘宝网担任产品经理的沈晶晶,本科就读于浙大计算机系,曾在大三大四参加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该班是浙大竺可桢学院和管理学院于1999年合作创建的一个辅修班,校方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企业家人才的培养模式。10年了,从这个班级走出了约600名学生,其中自己创业或参与创业的人数不到10%。
“我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一家创业型公司工作,和一群年轻人一同创业,头衔是市场总监。”沈晶晶回忆。不过两年后,当这家公司发展到100多人的规模时,她却提交了辞呈。
“感觉遇到了瓶颈。”沈晶晶说,公司小,她可以靠不是很规范的手段去管理,可随着公司逐渐壮大,她发现自己缺少经验和能力去管理那么多人,像新员工入职该怎么安排师傅带他们、员工的绩效怎么考核等等。
沈晶晶最终决定退出这一次创业,加入了求职者的行列。她总结:“管理并不能从课堂上学来。就像读MBA要求必须有工作经验一样。如果强化班能多安排学生进大企业作较长时间的实习,或许更好一些。”
创业课好听创业资金难找
高校的创业班课程到底教学生什么内容?“强化班主要由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老师给我们上理论课,基本每周六上一天的课,类似于MBA课程,设置大量的商业案例分析与开放式讨论。课余还会组织我们去听一些企业家讲座。”沈晶晶告诉记者。
而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强化班”,则有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创业投资等12门课程。该校经管学院院长胡剑锋介绍说:“我们的教学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企业家讲座和创业实践为学生未来的创业路打好基础。”浙大城市学院的“创业人才孵化班”除了各种理论课,近年还增加了实践课——开辟了一块创新创业实践园。
不过,日益完善的课程似乎并没有给创业班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筹码。会计专业的陈春亭是浙江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强化班的第一期学生,如今在温州市国家税务局工作,他坦言:“大学生创业不但要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而且要有充足的启动资金。个别家境优越的同学可以找父母支持,但大多数同学要找投资商投资。这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浙江理工大学2005级国贸专业的张颖现在杭州的一家动画公司市场部当实习生。他说:“我一开始是想自己创业的,所以报名参加创业班,临近毕业却发现自己创业还是挺困挺的,所以决定先就业,以后有机会了再去创业。”
是否毕业即创业学生多有分歧
“中途放弃的人太多了。我们班里至少50%的人都曾有创业想法,但迫于现实或没有机会或进了企业,最终没创业。”浙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毕业生蒋雪冬告诉记者,“班里一直分歧很大,我和一些同学认为毕业后应该直接创业,这样才有激情,可不少同学想着去外企、进名企,锻炼3~5年再说,强化班似乎成了高级经理人的培养机构。”
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范晓清,是该校“创业人才孵化班”的负责人,已经送出了近200名毕业生,其中也不乏创业成功者,但创业者也仅20人左右,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高端就业、留学和读研。“创业班是灌输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热情的地方,但创业和创业班没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否则提倡大学生创业,只要直接办班就行了,政府何必出台各项鼓励措施呢?”
【专题】创意为王 点石成金 大学生的N种创业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