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款纯电动汽车车型。本报记者 钱璐斌 摄
万向集团昨为锂电池生产基地奠基,再次推动电动汽车发展进程
浙江在线04月26日讯
昨天上午10点,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向三号工业园内,国内首家获得电动汽车“准生证”的万向集团正式为自己旗下的“万向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生产基地”奠基,再次推动了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进程。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用电池充电的电动自行车花了17年时间,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在悄无声息中,使用锂电池的汽车正走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但是距离真正“上路”,电动汽车还需要奔跑多久?
特点
电动汽车
节能环保优势大
将以锂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正式摆上研发议程始于1999年,到今年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这10年里,该项目受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考察,并被多个部门列入重点关注对象。为何这样一个在10年前看起来并不太现实的研究会得到如此关注呢?
资料显示,我国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并在1993年后成为纯石油进口国。200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7000万吨;而在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0067万吨。如果按照目前的汽车增幅,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25000吨,这样的数字对我国经济发展显然不利。根据环保部门统计,汽车尾气就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
反过头来看,利用电能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就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代替燃油机,噪音低、无污染,电动机、油料及传动系统少占的空间和重量可用以补偿电池的需求;且因使用单一的电能源,电控系统相比混合电动车大为简化,降低了成本,也可补偿电池的部分价格。而且,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可在夜间利用电网的廉价“谷电”进行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对车主而言,利用分时计价的廉价“谷电”,也许花2—3元电费就能省下50元的油费。总之,对国家、对电网、对环境、对用户,都是利益多多。
现状
10年研发成绩显著
瓶颈仍存在
作为电动汽车研发企业中的佼佼者,10年来,万向集团从“白纸一张”一路走来,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投资了4.5亿元。在这10年里,万向集团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一路提高,将这种“汽车心脏”的性价比提高了4倍以上。
10年过去了,电动汽车研发工程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万向集团的下一个10年计划里,预计对该项目的新增投资将达到13.6亿元。而在2010年内,万向将具有年产1000辆纯电动商用车、10亿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规模,并最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电池—电极—电控—电动汽车产业链。
虽然电动汽车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作为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近年来,虽经各方面操作研究,但锂离子电池还存在成本偏高、安全性有待提高、电池寿命不长、电池单体一致性不足和电池组装复杂等一些缺点。
比如已经投入使用了3年的4辆“Y9”电动公交车,虽然这些每天在景区出入的客车不会像其他同类车一样制造一定黑烟,但是这些车辆的充电时间和电瓶放置问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电动公交车的大规模推广。
除了锂离子电池技术问题外,电动汽车商业化还需要解决配套设施的问题,例如充电站。
虽然前不久,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政策,政府财政补贴企业,由企业量产新能源汽车的模式将得到推广。但是,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还是面临不少问题,比如设施建设数量如何规划最科学,暂时还无法得到评估。
调查
电动汽车市场
还需更多消费者认可
可以说,电动汽车想要真正在国内“上路”,一个10年远远不够;而如果想要获得可观的市场,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事实上,早在1982年,第一辆有据可查的电动自行车就已进入杭城,但电动自行车大规模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还要从1999年11月中旬杭州市取消各种限制,真正放开电动自行车上牌开始。
17年的时间,电动自行车的市场终于形成,这和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电动自行车自身品质的成熟密不可分。但是,汽车毕竟是一件昂贵商品,无法用自行车的发展轨迹来衡量,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上百万元的价格,让任何人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在昨天的奠基仪式上,万向集团虽然展出了包括跑车、中小型轿车在内的众多车型,但真正已经取得“实战经验”还是大型车辆,主要由一些相关集团采购作为业务实验车型。但在民间,电动汽车还只是停留在口头认知阶段,而且目前车型的性价比还不高。
在现场,记者随机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多位车主表示,“买汽车毕竟和买自行车不同,选购前需要考虑衡量很多。拿现在来说,要是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一样需要每天背着电瓶到处跑,那真有点吃不消。但如果技术真正稳定下来,那么购买电动汽车将会是大势所趋。”
观点
为了地球未来
给电动汽车多一份关注
在经济危急席卷全球的时候,曾经有人说过,这场风暴虽然冲击巨大,但同时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转型的契机。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科研项目是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息息相关。用科技推动经济转型,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传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为了地球的未来,应该给电动汽车多一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