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30日讯
西湖免费开放后,杭州人反而赚得更多,不但赚了钱,也赚了好名声。
从一年前开始,在杭州推出了免费的公共自行车。这一举措同样让杭州人“赚”了:街头巷尾市民骑着它买菜上班,它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外地游客骑着它笃悠悠地逛西湖,它成功地融入了西湖的美色中;苏州、武汉等地先后效仿推出了免费单车,“杭州模式”在全国打响了名头……
明天,杭州的免费单车满一周岁了,亮出的成绩单虽然不错,但杭州人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解决最后100米,取代私家车。
“最后一公里”难题催生免费单车
去年5月1日,为了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控制机动车尾气,杭州在全国首开先河,创建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首批61个服务点,2800辆红色的免费公共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最先享受到免费自行车好处的是游客。很多人惊喜地发现,骑车看西湖更能体会西湖的美。不少游客租车后感慨,杭州是闲适、雅致的,骑车穿行在景区,才更能体会杭州的美,西湖的美。而免费的公共自行车,带给游客的除了美的享受外,更让他们体会到了杭州的大气。
“61、141、410、530、640……2800、4800、10000、16000……”这是一组让管理者颇为得意的数据,它表明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从推出之初的61个服务点、2800辆自行车,发展到了现在的640个服务点,1.6万辆自行车。随着服务点和自行车的增多,公共自行车开始融入杭州人的生活中。
“去年五一,我在少年宫服务点等了大半个小时,终于骑上了一辆红色的免费单车。现在我几乎每天都要租还好几次。”市民夏明澜是免费单车的“粉丝”,每次遇到外地朋友,他还会不停地为免费单车做广告。
“刚推出的那会,我还真不看好它(免费单车),租还要刷两次卡,至少花十分钟,而且点那么少,上下班根本不可能派上用场。一些服务点还是人工的,就看到工作人员拿着一叠叠的百元大钞忙活,不太像样。”
不过随着街头巷尾一个个服务点陆续开通后,夏明澜开始关注起这一辆辆红色的自行车了。“去年8月,报纸上宣传说公共自行车的租还系统简化了,正好家门口有了个服务点,我就试着去刷了下市民卡。还真不错,比第一次借方便多了。后来菜场门口有服务点了,单位附近设置了3个服务点,儿子学校边上也有了两个服务点,我就开始靠免费单车出门了。骑到单位不到半个钟头,特别是春秋天,既锻炼身体又不用挤公交车,还省下了交通费。”
每辆车每天借出5次
车辆技术改进5次,后台系统升级3次,调整服务时间4次,推出服务举措15项……管理部门一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目前,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出行的最佳选择,也是杭州人心目中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日租借量已经突破8万辆次,按照目前的640个服务点计算,相当于每辆车每天被借5次。
据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公共自行车的租用群体已由原来的以景区游客租用为主(景区租用数占总租车数的60%)变成现在以市民租用为主(城区租车数占总租车数的88%),成为除公交车和出租车之外的又一交通工具。
市民夏毅已经开了3年私家车,但是从今年3月开始,只要风和日丽,他就会在家门口借辆公共自行车,花20分钟骑车到单位。“我住在西北面,单位在市中心,每天上下班就得穿越拥堵的环城北路和体育场路,自从改骑公共自行车后,每次看到主干道上堵成一片的车流,心里却有点‘暗爽’”。
杭州模式有望全国推广
尽管在1周岁生日时,杭州公共自行车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成绩单,但这还远远不够。杭州的“野心”更大——公共自行车的最终目标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而是最后100米,让市民放弃家里的自行车,最好还能取代私家车。
围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思路,杭州未来将构建一个由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形成的组合式公共交通网络,并且实现“同台换乘”,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在同一个站点里完成,而是相隔距离在100米之内。
而在这个系统中,公共自行车将发挥关键作用。到今年年底,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将增加到2000个,尽量做到每隔100米就有一个服务点,投入的自行车5万辆,同时实现七成服务点实行“自助”,让市民骑公共自行车成为习惯。
同时通过各服务点的服务亭和广告牌的开发出租以及自行车车身广告,获得一定收益。随着服务点不断增多,可利用的资源将不断丰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公共自行车起源于欧洲,而杭州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经过一年的摸索运行,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除了赢得口碑和名声外,也让兄弟城市纷纷效仿。今年4月,苏州首批“城市公共自行车”亮相;昨天,武汉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在三镇全面运行;下月,天津也将启动智能公共自行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