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22日讯农民石钦旌,住在新昌拔茅镇泉清村,今年已90多岁。他后半辈子一直坚持记日记,从不间断,已连续记了四十多年。虽然,他的日记记的都是农家平常的生活琐事,却使我们从中看到新中国发展进步的脚印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证。一本农家日记中的历史痕迹
在历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即“日常生活史”,或称“微观史学”。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倡导,“让史学向历来被忽视的人群敞开大门”、“在小人物群体中探寻历史动因”。由此,衣食住行、人际交往、职业与劳动、灾变与节庆,都进入了历史的研究内容。
但日常生活往往不像大事件那样有着详尽和明确的文本记录。这其中,日记可能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个途径。在这一期的采访中,我们就深入到一个老人的日记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这位名叫石钦旌的农民,住在新昌拔茅镇泉清村,他90多岁,已经是四代同堂。我们找到他,是因为他后半辈子一直坚持记日记,从不间断。他说即使有时卧病在床,也仍要写一两句话来抒发一下心情。
日记本叠在一起厚达一米了,仅仅翻阅不同的封面,就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气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是牛皮纸封面,自己装订的,小小的,纸质粗糙;七八十年代起变成了软面抄、硬面抄,纸质也变得厚实;还有自己用医用便笺做的本子,也十分精巧。
石钦旌的日记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正因为此,他提供了一个平实的文本,让我们可以追溯一个新中国普通公民日常生活的变迁。
生日里面读变化
按照老人的说法,他写日记是为了“日三省吾身”。“日记已经是我离不开的朋友了,我每天总要向他倾诉点什么。”说着话,石老从老式中山装的口袋中拿出一支钢笔,开始不停地拨弄着,似乎又想要写点什么。
粗粗翻阅日记后,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石老早期的日记都是一句带过,简洁单调,越到后期日记的内容越丰富,甚至出现一些自我调侃的句子。
比如,上世纪整个60年代后期的日记几乎雷打不动是这样的句子:
“整天砍柴”,“早工上班种田,上午治虫,下午捻饲料”,“上午兑米面,下午种桑树”,“早割稻,下午拔秧苗”。回到近年的日记中来,则往往会占去半页的篇幅,从生活起居到买卖交易,从心情转换到天气描述,都十分详尽。
为了有一个更明确的对照,我们选择了老人生日这天,摘录一些,看看前后的日记分别是怎样记录的:
1978年:“整天挖花生,上午奶哺庄,下午半山,三媳祝生日。理发。”
1983年:“早晨喜珍(儿媳)供早点,留言送我去城,送均天(同事)……远程不遇,看电影,瑰宝、东土供中餐,兴中送点心,香烟,晚吃鸡蛋三只,与应凤乘车返。”
1990年生日:“阴转晴,开支:凤凰1.2元。点心:莲子。喜珍送肉蛋炒年糕,为我祝生辰。午前东红为我赴拔茅,领存单传票,自支药五瓶,6.65元。洗发,看电视。”
1997年:“雨雪,八旬寿辰。开支:三儿2155元,释余、新忠皮鞋一双,暖鞋两双,男袜3双,女袜2双,衣料一套,西裤一条,丝棉袄两件,棉毛衫两件,棉毛裤两条,双斤蜡烛一双,雄鸡一只,活鱼一尾,对联,堂画一景酒四瓶,纸包糖四斤,纸包袋200只,带鱼五斤,三塔一条,荔枝两袋,东红五包,晓东五包,礼币全退(只收海千亲翁100元)。老五(送去三五一条,麻薯一包,工资退还)。租碗盘18元,不收,送去红梅2包,麻薯一袋。”
2001年:“星期三,早餐馄饨各一碗,炒蛋2只,董公酒3.5,杭州2.5,豆制品1元,是新忠、释余送四爪约五斤余,冬笋肉,蘑菇,活虾,黄岩橘,金钱橘,配料八角,茴香、桂皮。老作坊酒2瓶,老伴为我祝寿,春饼1元,手纸一袋1元,做冬至,7菜一点心。”
虽然是老人自己的记录方式,但其间的变化跃然纸上。吃食的种类和物价,农村长辈和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历历在目。比如,1997年的这一次,是80大寿,明显热闹,子女都送了许多礼物,摆了几桌。老人也记忆犹新,他给我们介绍其中的记录时说,那天碗盆不够,还是去邻居家借的,按理要付租金,但对方执意不肯收,就送了些礼物去。
谈及为什么会坚持写日记,石老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过去的事情太多,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经历过。感触多了,就想记录下来,以方便翻阅,总结得失,这样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这数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更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
一位农人的三重身份
从日记里,从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在村子里还有着多重身份,而他的这些身份,无一不和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他的第一重身份是乡村医生。早在1937年,石钦旌参加了天津中国国医函授学院学习,初涉医道受益匪浅。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又去苏北干校农林系畜牧兽医班学习三载。1958年,他建立了村里的保健站,开始为村民诊断治病,除此之外,村民的鸡、牛、羊、猪等家畜患病也全靠石钦旌。
在当时,交通不便,医院少,石钦旌可算是全科医生。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半夜三更,他都随叫随到。为村民把脉、吊盐水、开方,基本上村里看病的事都是他包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钦旌的保健站变成了诊所,这个时候的他在附近已经颇有名气。
在日记中,我们发现老人会把具体看病的情况也记录下来,“某某得了急性盲肠炎,需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某某患流行性感冒,需吊盐水三天;某某经过治疗病情已无大碍。”
和他相熟的新昌县文化馆的王主任说,石老最擅长看妇科,忙的时候队伍能从房间里排到大门外面。不过,主看中医的石钦旌从不收门诊处方费、出诊费、注射费、敷药包扎费,仅此,他每年起码减少收入万余元。
几年间,他在村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相邻的天台、奉化、宁海、嵊州慕名前来求医问诊,小诊所一时间门庭若市,平均每天接待的病人有五十多个。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延,石钦旌的诊所又空闲起来。对此,老人倒也心安理得,他说,以前我们还有杀虫小组,专门治吸血虫病,现在这些“农村病”几乎没有了,有些病一吃西药就恢复了,用不着再上门来看病;再者,交通方便了,有了比较严重的病,到县城也就10分钟的事情,现在的医疗设备和当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变化也很快,石老坦言,他都来不及掌握了;三来,自己年纪也大了,只为病人开些擅长的方子,西医基本不看了。
但石老的桌旁还放着听诊器和诊断便笺本,俨然一副专家门诊的架势。我们聊着聊着,又有村民前来问诊,一打听还是从附近的村子赶来的。
石钦旌的第二重身份居然是银行的管理员。
原来,1979年信用社在泉清村设点,石钦旌主动挑起了储贷担子。算账理财,对于1951年就读过新中国法商学院会计补习班、后又在苏北淮阴畜牧场做会计的石钦旌来说是熟门熟路了。
1993年,根据新的政策,石钦旌正式办起了小银行。从1万元建站,到1998年把这个网点移交给小儿子时,存款额度已经达到了400多万,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储蓄点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石老感叹,他其实是赶上了国家经济强劲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年,村民手中的钱一下子多了起来。
在他的日记中,我们也读到借贷人的名字、数目以及日期,虽然看起来很琐碎,但字迹都很工整,透露出石老仔细、严谨的态度。他说,手里攥着乡亲们存入的十元百元面钞,绝不敢出现半点差错。
石钦旌还有第三重身份,是邮递使者。
他说,当初,农村邮递是一大难题,因为山路的缘故,许多重要的信件都不能传递到收件人手中。石钦旌决定揽下这个繁重的工作,主动义务承担征订报刊、收发信件的工作。他在家里设了只邮箱,把投递员送来的报刊、信件和包裹及时送到村民手中。
遇上一些不会写字的村民,还帮助他们写信,负责寄出。这些琐碎的事情,在石钦旌看来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就如同村内家庭、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邀他理财、作对联,还有替小孩取名、代写家信等,完全属于石钦旌的分内事了。
邮件经历过一个高峰期,“村子将近300多户人家,每天都有十多封信拿来要寄出,有一段时间真是忙不过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信件的方向也越来越远,早已经突破了国界。
不过,现在又很少有信了,石老的这只信箱基本停止了工作。他说,现在都是一个电话搞定,走在路上还能打手机,坐在家里还能上网,谁还愿意写信啊。
石钦旌的三重身份现在都不像之前那么忙碌了,折射出的恰恰是时代的进步。
流水账和微观历史
多年的习惯,让石钦旌觉得写日记和吃饭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现在的心愿就是好好生活下去,继续好好写日记。他说:“一直坚持写下去,不会间断。等到眼睛看不见了,手不能动了,也要想办法让子孙代替我写。”
现在他和儿子住在一幢大房子里。他的房间一隔为二,后面是卧室,前面算是书房兼诊所,放着书柜、桌子和椅子。石钦旌今年已经91岁高龄,虽然已是鹤发如银,消瘦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但口齿仍然清楚,腿脚灵便。
石老的爱好就是看看书和电视,我们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许多医学类和文学类的书籍,老人说他特别钟爱鲁迅的杂文集。“我每年都要买上千块钱的书呢。自己读完了,往往就送给别人。”
他在日记里还记了不少自撰的诗词,记录了自己的生活,比如:“停医又复治,民间纷求诊,邻近难推辞,远路婉言却,亲友情谊重,勉强给处方,分文拒收取,一烟表恩情”。“指奈脉搏千千万,手开药方万万千;收储金钞十百千,放贷钱票千百十;昨夜病人起病急,今朝存户取款忙”。
说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石钦旌觉得真是日新月异,“我们村里原先都是一片片的菜地,这里的村民都是靠养蚕、种大棚蔬菜来养活自己,几乎看不见什么厂房。现在我们新昌都成了工业基地了,村子里也盖起了很多加油站和汽车销售店。周围的邻居盖起了自己的小洋房,有的还有了小汽车。现在我走出村子看看真是有点不认识了,有好几次都走迷路了。”
石老的话和日记,跟我们查阅到的资料是吻合的。就拿电话来说,据统计,新昌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00部;移动电话211部。各式各样的私家车“挤占”了城市的街头巷尾,成为街上车流的主角。另外,摩托车、电瓶车也凭借其价低、方便、实用等优点受到居民的喜爱;2007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53辆、助力车27辆。
而一些主要的副食品和营养型食品则呈逐年增长态势,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新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肉类22.66千克,鱼虾11.8千克,禽类4.85千克,鲜蛋5.94千克,鲜奶10.96千克,均比改革开放前有成倍的增加,分别比1985年增长53.8%、56.5%、75.1%、2.8%、67.5倍。
接过石老鼓鼓的几大包日记本,感觉拿着的是一段段历史——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人生百味。他记录的日记内容繁杂,不但有日常的流水账,有读书的感悟,更有工作的艰辛。
倒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并不一定直接反应在石钦旌的记录里,比如,我们特意查找了三中全会,小平南巡前后的日记,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但如果细读下去,这些事件的影响又无处不在。他的多种身份变迁也都和此紧密相联。当然,像奥运会、四川地震,都可以在石钦旌的日记中找到。他关心灾民的生活,也惦记着运动员的金牌争夺战。他还有凌晨起来看比赛的爱好。
这正是“微观史学”所强调的吧。一个普通的百姓用自己四十年的日记,把这些枯燥的数字变得活生生了,抒写着新中国这一路的风雨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