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6月8日讯(记者 童俊)6月4日下午,记者见到姜谢兰的时候,她刚从外面回来,提着一个布包,晒得黝黑,满脸是汗。村里的马氏三兄弟因为老屋宅基地纠纷,争持不下,甚至谁都不想赡养老父亲。姜谢兰好说歹说,三人最终达成协议,宅基地归老二老三所有,但是两人要给老大四万元的补偿。
姜谢兰是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箬塘村的调委会主任,出了名的爱管闲事,是村里的“和事佬”。
农村的小事也是大事
一位乡镇干部说,农村里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曾经就有两户人家因为一棵树吵得不可开交。当时,张三家屋后有颗老槐树,长得很茂盛,一天刮大风,大树倾斜了,靠在张三的墙上。为安全起见,张三就想把树砍了,但是树的主人李四就不干了。李四认为,自己种树在前,张三盖房子在后,就算要解决问题,也是张三把房子给拆了。
就是这么个小事,最后双方亲戚都剑拔弩张,事态愈演愈烈。这时,“和事佬”及时介入,经过多方劝说调解,李四答应把树砍了,张三出点钱作为补偿。
家长里短,磕磕碰碰时,“和事佬”马上出现,解了疙瘩又不伤和气;意外事故,剑拔弩张时,“和事佬”一叫就到,及时“化干戈为玉帛”;矛盾激化,纠纷升级时,“和事佬”调解劝说,尽力让双方“一笑泯恩仇”。
在龙游县乡村、社区,这样的民间“和事佬”随处可见,他们有个光荣的名字:基层人民调解员。
以奖代补调解矛盾有奖励
人民调解员的模式在全省各地都有,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坚持下来,干了多年调解工作的小南海镇综治办负责人坦言,主要是工资报酬没有很好落实,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2006年,龙游县出台“以奖代补”制度,政府拿出专款,根据纠纷的难易程度和调处成功与否,奖励在乡村、社区调解纠纷的基层人民调解员。一般情况下,村级每件50元,乡镇级每件80元,重大疑难的每件再加奖50—100元。
现在有人上门请求调解,“和事佬”会热情接待,碰上麻烦的调解,反复做工作,直到说“和”为止。平日里,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社区楼道,碰到困难、纠纷就主动介入。
曾经当过20多年妇女主任的姜谢兰笑着说:“原来我在村子里就是管闲事出了名的,看不惯的事情我都要说上几句。”当上调解员后,有人上门请求调解,不管有多麻烦,一次不成就两次三次,直到说“和”为止,听说谁家有什么疙瘩,自己也会主动凑上去。如今连小两口吵架都会告到她那里。
从去年七月份到年底,短短4个多月,她就调解矛盾14起,成功12起,拿到了1460元的奖金,而当地的人均收入一年才6000多一点。今年以来,已经调解了26起,基本上都成功了。
和事佬交出满意答卷
“当好‘和事佬’,光靠热情、凭经验不行,需要讲道理、摆事实、懂法律。”龙游县司法局副局长张鹏翼说,县里通过开展学习“张求水式”优秀人民调解员活动,村级“和事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湖镇镇范家村村民叶金林,在当地一家企业打工时不慎从脚手架上坠落,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调解员张求水主动介入,及时指导收集证据,联系鉴定机构做好伤残鉴定,召集当事人协商处理,提出调解方案,最后叶金林共获赔12.2万元。
目前,龙游县已建立基层调委会289个,共有人民调解员899人,已基本形成人民调解工作组织网络。
热情加上水平,龙游县的民间“和事佬”们交出了一张骄人的“成绩单”,张鹏翼介绍,实行“以奖代补”3年后,他们调处案件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同期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成功率在97%以上,促进了社会和谐。
5月18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龙游县委、县政府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农村无小事,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经济发展全局。在农村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群众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通过基层调解员的工作,把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龙游县在发展基层调解基础上进行“以奖代补”,增强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保证农村长期稳定,这样地方政府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