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2日讯
松阳县紧紧抓住浙江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决策等重大机遇,以推进“东海明珠”、“山花乡镇”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人民共享文化大餐。
改善基础设施,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推进
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多各种平台,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闲置校舍、旧礼堂、旧宗祠等,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不断完善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4个“东海明珠”、13个“山花乡镇”,改建乡镇文化站10个,共建118个“小康体育村”,规范村级活动室59个,文化示范户60户;县乡两级共享工程建设网络现已全面建成,村级服务点也已完成80%,已有20000多人次到图书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到社区和农村放电影和讲座数十次,赤寿乡界首村还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点。
抓好示范创新,农村文化活力不断增强
充分挖掘和展示优秀的民间文化,在农村开展一系列以农民为主角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办了《古邑茶韵》大型文艺晚会,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400余名农民朋友登台演出。举办了县首届“农民文化节”,并在全县20个乡镇开展了乡乡一台戏、乡村文艺汇演、新农村戏曲演唱、民间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同时,通过种文化、春节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调动农村文艺骨干的积极性,丰富农村文化活动。22年的送戏下乡为基层群众送去各类演出900余场,共演出节目11700多个,观看人数达60余万人;积极开办农村图书流通站,至今在农村共开设了14个图书流通站(点),共流通图书77041册次,阅读人数达63431人次,同时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工作,仅2008年一年就送书下乡21次,共送书12276册;贯彻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累计放映电影上万余场。
弘扬特色文化,农村文化品牌崭露头角
努力挖掘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为代表的板桥畲族文化、民间灯彩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逐步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如“桥竹柳新”三月三歌会、“桃花节”、摄影基地的摄影大赛、“竹溪摆祭”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基层文化品牌渐成规模。充分利用和挖掘我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资源(如张玉娘、叶法善等)、文物资源,合理开发,重点做好“桂花亭”、“竹溪锣鼓”、“畲族民歌”等民族民间项目,打造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加大对安岱后村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打响“浙西南红色之旅”新品牌。
培育文艺人才,农村骨干队伍日益壮大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对农村业余文化团体的辅导,使他们逐步提高艺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不断的为他们搭建参与和展示的平台;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通过送戏下乡、送指导员下乡等载体,将基层一批优秀的文化站干部、业余文艺骨干、热心文艺演出事业的群众纳入演出队伍中,让他们边训练边演出,边实践边提高。目前我县农村共有各种文艺演出队伍百余支,演出人员已超过2000人。建立乡镇体育活动点11个,乡镇体育社团20个,会员数近200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