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1日讯
近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从“开发第一资源促进第一要务”的高度定位人才工作,把加快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助推力与支撑力。
人才新政,确保“引得进”。将人才工作与中心工作“捆绑式”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导向机制。长兴县委、县政府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对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给予倾斜性的扶持,并制定实施《规模以上企业人才工作目标计划》、《企业人才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将人才工作实绩列为企业享受全部20多项优惠政策的先决条件,对企业年度未完成人才开发导向指标的在申报享受优惠政策时“一票否决”。“人才新政”激发了企业主体能动性,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化危机为机遇,抢抓‘第一资源’促进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敏感性普遍增强,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确立经营“人才资本”战略意识,主动制定实施人才开发计划,形成了全新人才工作格局。
自2007年启动实施硕博士引进工程至今,长兴县已累计刚性引进紧缺专业硕博士389人,柔性引进挂职硕博士269名,“星期天专家”企业高级顾问等柔性服务人才100多名。两年多的探索,已经使长兴县彻底告别了原有硕士研究生及副高以上职称人才不足百名的历史,转而成长为全国县级城市中少有的“人才高地”,并且在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实施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产生了明显效应。
政策激励,确保“留得住”。“引得进”只是跨出的一小步,“留得住、用得好”才是要认真探索并不断实践的课题。针对引进人才的实际情况,长兴县制定《长兴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若干政策意见》,不仅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创造条件,而且努力为他们搭建起发挥作用的平台,拓展成长、发展的空间。各用人单位按照“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的原则,实行优才优薪;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每两年评选一次“长兴县突出贡献人才奖”和“长兴县高技能人才奖”,由县委、县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发挥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典型作用,向他们优先提供培训、奖励、晋级、晋职、评优和出国学习的机会;改变传统职称评定办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做好人才的职称评聘工作。建设县人才公寓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的周转用房,凡企事业单位引进硕士以上学位或正高职称的紧缺急需人才,可优先购置经济适用房。成立长兴县硕博联谊会,积极为硕博研究生搭建相互交流、增进合作的平台。积极创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硕博研究生工作站、硕博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人才载体。
平台搭建,确保“用得好”。结对服务助推创业、蹲点农村调研献策、岗位建功引领发展……长兴县组织人事部门积极搭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的新平台,组织开展硕博士服务经济建功立业系列活动,引导全县硕博士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业帮扶、调研论文、县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等工作,让引进人才更好地助推当地科学发展、经济转型升级。
在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下,一些企业管理理念得到提升、实际难题得到破解、销售市场得到开拓,如天能集团引进的博士开展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课题成果投入应用后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浙江瑞琦仕有限公司引进的柔性挂职硕士改造了电器设计方案,使产品达到行内领先水平;浙江超威集团在引进人才的帮助下,以国际先进的气流生产线淘汰了低端棉纺生产线,成为当地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高层次人才背后蕴藏着的丰厚高校资源,给该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复旦大学、东华大学教授通过一个多月的蹲点调研,为长兴县编制了商贸物流和纺织服饰产业发展规划。浙江大学与长兴合作共建了“县校合作技术推广示范中心”、“动物科技产学研创新中心”、“长兴浙北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最近又启动了共建“浙江大学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浙江大学科技园”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