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舟山7月3日讯 在开展“质量和安全年”、“企业服务年”两个年活动中,全省系统积极创新监管模式,率先在舟山、诸暨、义乌等地试点,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网格化区域监管模式。
在“十小”整规工作试点中,舟山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协作、业主主体”的工作原则,推进和总结试点经验。特别是普陀区勾山街道高度重视,利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平台推动“十小”整规工作,特色明显。
当地勾山街道共有“十小”生产经营单位410家。按照地域状况共划定62个网格,每个网格组建一个网格队。网格队组织之初,主要开展以居民为重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十小”整规试点开展后,市和普陀区二级“十小”办与勾山街道商量研究,及时从对人的监管服务延伸到对单位的监管服务,推动“十小”整规工作开展,主要做法是:
——有效整合力量,形成整规合力。每个网格队一般由1-2名街道干部、1-2名社区干部以及民警、教师、医护人员等社会事务工作者共6-8名人员组成,充分整合了街道辖区内各个方面的管理资源,解决了各行业管理部门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这些人员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能够兼职发挥义务作用,特别是发挥好网格内的村、社协管员作用,有利于“十小”整规工作队伍的稳定。
——摸清动态实情,掌握整规节奏。各网格队按“格”负责,以各整规牵头部门提供的“十小”行业分布数据为基数,开展对一线情况的全面摸底,逐家上门走访,宣传法律法规和“十小”整规的要求,核实新增户数,注销已关闭和歇业户数。摸清情况后,统一汇总到社区建立初始档案,各社区再汇总到街道办事处建立总台帐、各整规牵头部门建立分行业质量监管档案。由于各网格队成员本身就处于现场一线,平时比较了解网格区内的情况,能够随时、及时地了解到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因此,调查摸底的准确度相对较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十小”行业的实时动态,使职能部门能根据每个网格的情况,实施“逐格推进”的工作方式,合理安排工作进度计划,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人脉优势,化解整规矛盾。“十小”行业牵涉面广,从业群体复杂,整规工作难免会产生相应的矛盾波动。而网格队成员大部分人头关系比较熟,较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有利于消除“十小”生产经营户的对立情绪,促使整规工作的顺利开展。如该街道内的一小农资店,改造投入要2万多元,加上本身利润较薄,对整规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网格队成员及时介入引导,通过拉家常式的宣传,消除其对立意识,促动业主的整改自觉性。目前,该小农资店按小超市形式进行改造,农资销售品种转向定量包装为主,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销量同比增加20%左右。
——实行组团服务,提高整规效率。乡镇(街道)在组建网格队时,对工作职责的定位是起到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调研员、富民强市服务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民主制度监督员的“五个员”作用,实行多个工作领域的“组团式”管理服务。这一方式运用到“十小”整规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是网格化管理缩小了监管单元,便于迅速及时地掌握情况,反馈问题。二是网格化管理体现了监管的现场化,使一般性小问题实现就地解决,减少职能部门的工作强度。如对台帐未记全、设备未配齐、环境卫生未搞好等问题,网格队员在走访时就直接督促“十小”业主整改,不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来回奔波。三是组团式服务使乡镇(街道)在布置工作时,能够将“十小”整规与创建新农村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道、创建卫生城市、创建小康社区等相关联的工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了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