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繁华的义乌城里,不经意间走进一条标有某某新村的街道,心中忽然间有了一种震颤的感觉:曾经的城市,是找不到有关于某某新村一词的说法,所谓城市,因为它是由若干城区与街道居委会组成,而并非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国际小商品城享誉世界的义乌,在它逐渐发展壮大的城区规划中,越来越多的一些曾经小村庄被变成了城区街道的一部分,这说明了经济发达的义乌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快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步伐;所以眨眼间城郊周围的乡村在不知不知中投进了城市繁荣的怀抱。
当我走在车水马龙的义乌城,偶然看见了曾经乡村的身影,不知该是一种感概?还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回想在乡村生活的记忆里,我们是找不到“陌生人”一词的。即使是第一次进村去走走或访亲,总有热心的村民围上来寻跟问祖,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心尽力地为你所想,为你所做。想想,生活在乡村的人,总是热情可嘉。而生活在忙碌的城市人,大多行色匆匆,有时亲人从拥挤的身旁擦肩而过,也许双方都没有认出来。
而在乡村生活久了,总有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忍受不住乡村的平淡,想到城市里去感受城市与众不同热闹和繁华。因此悄悄走出乡村的年轻人,带着心中与城市接轨的梦想,走进城市。他们走出去,原本是为了体验生活,感受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很多时候,乡村是回不去了,大多都留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安营扎寨,建立起一片“心灵安栖地”,那就是他们所要寻找在城市安身的“村庄”。于是在城市周围出现了很多异乡寻梦人组成的“村庄”。那道独特的城中村“风景”,被城市里人称为民房,说是农民住房的结构还是说农民结构的住房呢?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因为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城市日益发展壮大需要大面积扩张时,那时聪明的近郊农民抓住时机在耕地上迅速地建起了一幢幢楼房,便无形中形成了城市小巷和街道的雏形。后来经过政府的一次次设计和规划,便真正成为了市区街道社区的一部分。特别是大城市,类似的城中村像野草一样疯长,而那些另类的“村庄”,让繁华的大城市更加枝繁叶茂,无形中形成城市里的一道独特人文风景。
其实城市里的“村庄”,它是被热闹的城区悄悄“包裹”隐藏起来的。一般走出城中村后,一眼就可以看见宽敞明亮的大街,大街上有高档漂亮的轿车行驶,车子里是衣着光鲜的城市人面孔。沿着临街的一排店面行走,你也会看见精致的西式糕点房、格调优雅的咖啡馆和茶馆,以及透明的大玻璃橱窗餐馆等,热闹非凡。
每天清晨,骑车去上班的路上,会看见人来人往的义乌城道路上挤满了从各个“村庄”出来的人,他们会从某个“村口”向外涌出,消失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那个时候,他们以扮演好生活的各种角色:拉三轮车的车工、做小商品手工活的临时钟点工、擦皮鞋工、骑摩托或电动车的快递工等,他们从容地奔波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里,开始继续为留在城市的“村庄”为梦想而努力。为了更好地应付城市里的“陌生人”,在“村庄”里生活已久的人,就在潜移默化中开始默默学习城市的本土话,内心深处想脱掉这个与“异乡人”约定俗成的符号,心里才觉得会有一种舒适和自在。
在义乌城里遇见“村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者生活在城郊的村庄,另一种生活在城区,因城市扩建,把原城郊乡村扩建成小区,居民们出租给外乡人租住的街道新“村庄”。其实对于生活在城郊或生活在城区“村庄”的外乡人来说,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如一座城市每天鲜活流动的血液,与城市的心脏紧紧相连!
义乌城里的“村庄”,是义乌城多年变迁的真实历史写照和缩影。20多年前义乌从地摊式的马路市场发展到享誉全球的国际商贸城,义乌市场经历了五代市场的五次巨变,这就是改革开放给义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在义乌还没有真正形成扬名海内外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时,也许那些落后的村庄旁还只是一片片贫瘠稻田或菜地;可多年后随着勤劳、勇敢的义乌人打开小商品通向世界各地的大门,它们便神奇般地转变成为居民社区或宽敞街道,以胜利者的身份亲眼见证了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而今风靡国内外、有着“华夏第一市”美誉的义乌,一年比一年吸引着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商人们前来商海“淘金”学艺,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选择了环境清雅的“城中村”作为落脚点,从而在“城中村”逐渐生根发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之旅。现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义乌城,正是有着这样一个个紧跟时代发展而规划设计涌现出的城中村,义乌的明天才时刻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无穷活力!
[作者简介]郑建伟,男,七十年代生人,系省级作协、浙江金华市作协会员。有文学作品散见《中国青年》《浙江日报》《联谊报》《钱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文学港》《农村信息报》《今日早报》《浙江文化》《杭州日报》《宁波日报》《金华日报》《时代文学》《北方文学》《山西文学》《华侨大学报》《江西教育》《中国服饰报》等200余种刊物,曾荣获浙江省首届“民工文学”大赛“三等奖”,浙江《青年时报》励志征文“一等奖”等多项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