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8日讯
西湖文化广场的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南山路的浙江美术馆、奏响杭州的杭爱、浙交。这个夏天,随着这些热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杭州因文化之名升温,浙江以艺术之实炙热。作为文化事件,它们构建着普通百姓关于艺术和文化的认知与期待。作为地标建筑,它们以恢弘的姿态书写着城市理想。参观过、感受过,我们还有哪些话要说?还有哪些愿望可以提?这些是我们做这组报道的初衷,而目的,则是让一切更完美。
“古建筑可能会倒塌会消失,但古文献或艺术作品会流传下来;艺术品的原件会毁灭,但其神韵和内涵会以多种方式流传下来。”徐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他把这个夏天的主题总结为“3+2”,“三个场馆,两个乐团”。这两个月,经常有人问他,有没有去看过,有没有去听过。对这些满城热议的文化大事件,他的感受是:“这是件好事,因为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一定要转化为精神产品的。”
徐岱前述观点,可以用以下这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今天,盛景不在的汉未央宫,静静地躺在西安城郊;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横店影视城,关于赵飞燕和汉成帝的爱情,在虚拟与真实的交融中一次又一次转化为荧屏上的电视剧。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一定要通过精神和思想的力量来体现,而这些力量会聚焦在文化和艺术上。”徐岱提到了中国那句古话——“无根而固”,“精神的东西看起来不像物质那么有形,但会流传下去;文化发展的确很重要,它需要一些物质设施和强力的投入。”
“如果到全国各地跑一跑,应该提醒自己,今天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的许多建设,已经走到了中国的前列水平。”在徐岱看来,发展到了这个分上,浙江在这些场馆和乐团方面的投资是必要的,因为形势使然。
但这些展馆和乐团的受众在哪里?一向崇尚务实的浙江民众能“消化”这些相对高端的文化设施吗?这是许多人提出的问题,也是徐岱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市场在哪里?我们要发展高端文化,包括艺术、音乐、科学等,但我们的民众在这些方面的整体素养还有待观察。”
浙人具有务实、敢闯、做事灵活、会赚钱等优点,但对于交响乐、油画、雕塑等西方艺术形式,只能说还比较陌生,或者说关注度不够大。徐岱说,“就这方面来说,浙江人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居民在整体素养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长期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去尽力推动,去慢慢引导和培养。”
在徐岱看来,其实中国文化本身是开放的,这一点从先秦两汉和唐朝时的恢弘景象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民众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普及和耐心的培养。”
他提到了在海外参观艺术展馆时看到的场景,“在这些场馆,有许多中国人在看,但很多是以旅行团的方式去的,看上去这些人更像是去拜庙的,就是把中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有的人还高声讲话,心不在焉。”
怎么做?这是一个摆在众人面前的问题。
在中国,许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来,只能耐着性子去做,一口吃出个大胖子的事是做不来的。所以在徐岱看来,如今这些场馆和乐团的硬件设施已经搭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着眼于长远,踏踏实实一步步地来,“不要以为几年时间建了几个场馆,组了一两个乐团,就可以让杭州甚至浙江的文化、艺术提高一个层次,真正要把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提上去,靠几个标志性的符号和一时的宣传是不行的,操之过急的话反而会起负面作用,应该理性地推进。”
“肚子”里面的货色肯定是最重要的。“除了硬件之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什么内容来吸引大家。比如两个交响乐团,它能拿出什么样的演出?它能否在世界范围内打出一定的知名度?再如美术馆,它能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同行竞争,抢来那些世界一流的展览吗?它能邀请到世界级的艺术家担任其艺术顾问吗?”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说过的一句让众多国人印象深刻的话,如今,徐岱重新翻出这句话,将其从中国足球转移到浙江的文化建设上,“除了强烈地冲动,还要有把这件事情干好的态度,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写文章要‘修辞立其诚’!”
他提到了20多年前他读书时的事。当年他在西湖边的一个简陋的美术馆看到了赵无极的画作、陈丹青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虽然这个场馆并不豪华甚至有点寒酸,但因为主办方“有心”,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展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他还想起了他曾参观过的莫斯科的一个很著名的美术馆,其外表很朴素,一点都不起眼,但展出的东西却很好,“如今条件好了许多,但大家的心思乱了,这个时候更需要有心、用心。如果经常有好的东西,能吸引大家过去看,这样就能提升大家的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