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方队合影是金天水最宝贵的相片
穿上新制服后,程永平(右一)和战友合照。
1984年训练照,右二为金天水。 摄影 任烨
时光回到25年前。
1984年,新中国的35周年国庆大阅兵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第一次出现了女兵方队,以前也有女兵,但不是作为整体性方队;
国产战略导弹首次亮相,过去的导弹都处于保密状态,这次把导弹亮在世人的面前;武警部队第一次参加阅兵。
但事实上,当年还有一个“第一”——1983年的下半年,中央军委命令北京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组建由高级军官组成的将军方队,首次参加国庆大阅兵,且作为受阅的第一方阵。
将军方队都有哪些人参加?它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作为当年将军方队的亲历者,原东阳市交通局副局长金天水,和现任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机关党委副书记程永平,昨天向快报独家揭秘。
将军方队的成员是军校军官
1984年的国庆阅兵,将军方队排在首都阅兵队伍的第一方阵,即三军仪仗队之后。
这是当时的北京军事学院和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共同组建的方队——总人数为352人,他们被编成14个排面(每个排面25人,2个领队)。
金天水和程永平恰巧分别来自这两所学校,他们都是1983年入校。
一开始按上级的指令,要以北京军事学院为主体,组建一支将军方队,这预示这些军官中要出将才。
可左挑右选,才发现人数不够——硬性规定身高必须在1.65米以上,金天水量了几次,都是差了3毫米。最后,还是以年龄优势破格入选。
同样因为身高问题,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自通知下来后,就被刷下了一大批——最后,他们要从800名83届学员中,挑选200人。
程永平是幸运的,经过几轮筛选和淘汰,他最终还是被选中了。
“这次亮相的,大部分都不是将军。”金天水和程永平都说,方队中的“将军”都是连、营和团级的干部。金天水当时是副团级干部,而程永平则是连级干部。
程永平说,时至今日,这支方队中的成员超过一半成为了真正的将军。
队员的年龄差距很大
相比现在阅兵村的条件,1984年的条件显然要差很多。
比如住房。现在是隔热防潮材料建造的板房,还配了网络、空调、电视、洗衣机,那时候受阅官兵住的是帐篷,帐篷内的温度都在四五十摄氏度,后勤保障分队每天中午给每个帐篷分两块大冰块,但还是无济于事。
但这对当年受阅官兵来说都是小事,他们更大的困难在于,这支方队的特殊性——入选的军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0多岁,最大的有50多岁,由于中年军官发福,发军装时就不能以三围来定身材了。
金天水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下发的测量单,在各项数据后面都写着1个加号。
他的上衣69.5+1,这个“1”就是因为老金当年已经40岁,肚子有点大,衣服下摆必须长出1厘米,才能“摆平”肚子凸起的幅度。
但当年28岁的程永平,可就没这么幸运。
当时他拿到的军装,穿在身上感觉很空,而旁边是位中年军官,衣服却有点紧,以至于当时前来检阅的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对他说:“同志,你的衣服太大了吧,要合身才更有精神。”
后来,他们因此又不得不重新按每个人的身材定做了军装。但据说,由于新军装用的是全毛面料,因此他们的服装看上去要比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首长们还要高档,首长们多数穿的是的确良面料的衣服。
或许正是这次亮相的将军服装让人耳目一新,这也为两年后的军队换装打下了基础。
他们的训练比别人苦得多
穿着问题解决了,但由于体型不一,这对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
刚开始,将军方队在沙河机场的训练场上,他们还被仪仗队和步兵方队等训练队伍“嘲笑”,甚至连首长们也在担心这事,怕他们上场时会出洋相。
如果训练时,谁的步幅摆手没有达到规定高度,就只能当替补了。
所有的这些,都是由数据来说话。
“关键得看怎么练。”程永平记得,当时的摆臂动作,按正常要求是前后10厘米,但为了步调一致,他最终摆了15厘米,而旁边那位中年军官的幅度是5厘米。
这样的训练,其强度势必会超过一般的官兵。
金天水说,有时下了暴雨,别的方队停了,他们还在踩水练正步,一脚踩下去,地上的水飞溅了到脸上,面不改色。
阅兵当天,他们以整齐划一的列队亮相,最终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
亲眼目睹了“小平您好”
金天水说,他的个子在将军方队中较矮,在阅兵当天,按高矮次序排列,他排在倒数第二排的倒数第二个。
“向右看”指令响起时,尽管他不能完全看到邓小平,但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现场的一个声音,那就是邓小平站在红旗轿车上的第一声:“同志们好!”
说起当年的阅兵,不能不提那历史性的一幕,这也是他和程永平难以忘却的。
群众游行开始时,一群北大学生打着“小平您好”的横幅。金天水说,横幅虽然只有2米多长,用3根小竹竿撑着,字体也不够规范,但是,它特别醒目特别引人注意。
因为游行队伍是不允许带着竿子什么的,但当这些学生从他们面前零距离经过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北大学生也太大胆了。”
可转念想想,他们马上又觉得,这个标语很好,那感觉就像是熟悉的朋友之间在打招呼,非常亲切。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句话,是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成熟。”昨天,程永平引用了外界事后对此的评价。
沙河机场的23封家信
昨天,东阳朝阳小区一个小院里。
65岁的金天水左手持密封牛皮纸袋,手指微微颤抖,抽出一叠泛黄的信。
亲爱的文芳,你好:
从今天起,我进入了北京沙河机场,这里是阅兵村,18个村,就是18个方队。艰苦的训练就要开始了,打电话也不方便,我空闲给你写信……
这是老金1984年的情书。从5月延续到9月,一共23封,70页,3万多字。
1984年5月,40岁的金天水住进了北京沙河机场的阅兵村帐篷,封闭训练近5个月。
金天水说,每顶帐篷里放两排板床,住8人;吃饭也是8人一桌,开始时,早晨稀饭馒头加四碟小菜,中饭晚餐都是荤素搭配,四菜一汤。
“当时地方部队标准是每人一天5毛多,阅兵村一块多一天,饮食好了很多。好像当时只有空军才吃得那么好,我们开玩笑说,阅兵村吃的是‘空军灶’。”
老金在训练之余,给临汾的妻子文芳写信。
昨天,在信件当事人的默许下,记者一页页翻过发现,虽是情书,但全文少有甜言,全是阅兵训练的“密语”(以下是信件的节选片段)——
这几天,天气更热了,白天帐篷里达到35℃—37℃,睡不好。还好,今天是星期天,休息,午饭时,食堂给大家加菜,八个人加到六个菜,还给了4瓶啤酒,每人半瓶,说是给大家过过瘾。(1984年6月7日)
每个周日中午每人分到的半瓶啤酒成为大家最美好的盼头。还有,这里开始发棒冰了,每人每天发两根。晚上嘛,可以看电视,前段时间放《霍元甲》,现在放《血疑》了,不知你看了没有。
开始整个方阵合练了,伙食每人提高到了2块多,常有鸡鸭肉鱼,只是分到8个人,就少了些。我中午吃到了一块鸡脖子肉,一块豆腐干大小的鱼。(1984年7月12日下午)
女兵方队的美太壮阔了
临近10月1日,为了缓和气氛,阅兵村驻进了一个照相馆,提前给身着阅兵戎装的人合影留念。时任我们军事学院院长的肖克上将也来了,他是跟着毛泽东参加过秋收起义的,我很荣幸,集体合影就坐在他身前。
当时的北京军区文工团出了个明星叫马玉涛,就是唱《马儿啊,你慢些走》的那个歌唱家,她到我们方队来慰问,我们很兴奋,明星嘛,但是临走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们心里都在嘀咕,你才多大呢?她说什么呢,好像是,小兄弟们,你们辛苦了。
我还是将军方队的分队队长,9月之后开始相互观摩。
我们观摩女兵方队时,真真正正感到美!立正,向右看齐的时候,我们都被镇住了,女性的曲线美与军人干净有力整齐划一的直线美,结合得那么好。美得那么壮阔,只有女兵方队才能看到。
说到这里,老金搓了一下手,眉毛一个抖动说,照相馆进入阅兵村以后,他穿着将军服照了一张单人照,大家都说照得很好看。
直到阅兵结束,方队成员跑过来悄悄告诉他说,老金你当模特了,照片贴在照相馆宣传板上呢,这还不要紧,并排着还贴着一张英姿飒爽的女兵照片。
“阅兵结束大家放松啊,好多人都争着跑去看,为啥,他们很少看到女兵的,女兵方队在阅兵村最边一角,生活区用铁栅栏围住,阅兵村纪律规定,晚上5点以后,禁止休息的男兵散步到那个区域。
“到了照相馆一看,真是那样的,我脸都红了,赶紧让照相馆工作人员帮我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