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堂,从爱情圣地沈园到大禹陵,乌篷船摇曳着船橹,悠然驶入浙江绍兴这座会呼吸的古城。9月15日,在“直播浙江——走进市县话发展”第4站绍兴,记者见证了“全城旅游”这个历史时刻的到来。昔日满天群星独缺明月的时代,自此付诸春水不复返。
全国首推全城旅游 三位一体时机成熟
“绍兴集古城、水城、名城于一体,完全有资格提全城旅游。”绍兴市“全城化旅游”课题组成员陈荣昌告诉记者,国内提出全城旅游的,目前只有绍兴。
绍兴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宣传中表示,绍兴是既融合有历史文化、古越风情和江南水城特色的传统之城,也是创造着现代文明、闪耀着时代文化品位的现代之城。“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书法之乡和戏曲之乡的美誉,因此,被当之无愧地冠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称号。绍兴更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众多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为绍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绍兴市共有各级文保单位300处,其中市区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处,省级文保单位1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使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更加显现,而且,成为极具潜力的重要旅游资源。”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此前指出,近年来,绍兴的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四年,绍兴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22.4%,高出GDP增速9.9个百分点。2008年绍兴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13.62亿元,占GDP的比重比2004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8年绍兴市入境旅游者人数39.8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在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排行榜上,绍兴居第28位。”
这一系列的数据,为“全城旅游”的设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荣昌表示,绍兴的旅游如今已经坐稳了第三产业龙头的位置,全城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然而,真正让绍兴下定决心实现变革的,是“满天群星独缺明月”的现状,已经不再适应绍兴发展的脚步。
绍兴市节会办调研策划处处长王能斌告诉记者,他最早是从课本知道绍兴。据悉,绍兴的旅游业起步早、发展快。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绍兴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参观学习的好去处,绍兴由此成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上世纪末,绍兴因其景点多而集中,又成为广受欢迎的游览观光胜地。
宣传中表示,进入本世纪以来,绍兴旅游既有大发展,又面临着新挑战。“我们走过了‘从景点到景区,从资源到产品,从事业到产业’的发展过程,景区扩大了,产业发展了,市场拓展了,旅游经济的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就总体而言,绍兴旅游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光阶段,休闲、体验、参与、度假的产品少,水平低,绍兴旅游资源的禀赋也不太适应休闲、度假等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张金如指出,绍兴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旅游业在该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与绍兴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还不相称。“游客逗留时间及人均消费水平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旅游企业量少质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浙江省门票收入超5000万元的景区、5A级景区及浙江省接待、外联入境旅游者人数居前20位的旅行社中,都没有绍兴一席之地。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有旅游要素整合不够到位、旅游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旅游投融资机制亟需改进,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合理等。这对于有悠久历史文化、丰富旅游资源的绍兴来说,是十分不应该的。”
“在绍兴旅游业的转型时期,传统观光旅游遭遇‘瓶颈’,主要表现在景点小、散、老,过路多、过夜少,观光多、消费少。”宣传中称,绍兴旅游要有新的理念、新的产品、新的体制、新的举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绍兴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城旅游”,以此作为自己的突围之路。
张金如表示,发展绍兴旅游业,关键是要整合要素资源、理顺旅游体制、丰富旅游产品,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要求,把整个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建设,深入发掘水乡风情、文化名城和江南古城等特色资源,打响城市整体品牌,加快实现以景区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向城旅一体的城市旅游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