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
“是黄某某本人吗,请问你是否于今年3月份购买了一辆XX牌汽车,车牌号是浙C XXXXX?”
“是的。”
“我是车管所的……”
“你是骗子吧!”
“呵呵,我就是骗子。”
话音一落,电话那头挂了线。
这两三个月来,接二连三的“诈骗电话”让市区黄先生很抓狂,而最近的一次,对方更是嚣张得不行。
昨天,说起接到的这些诈骗电话,黄先生连说郁闷: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但这些人掌握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等信息却是真的,想想真可怕,自己跟个透明人似的。
诈骗电话接二连三
今年3月3日,黄先生购买了一辆新车。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第一个诈骗电话。
黄先生回忆说,对方是一个女性,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讲了半天自己才听懂意思:现在国家可以退购车辆增值税,说曾寄过一封邮件到我的登记地址,但是被退回来了,现在这笔款项将被充公划到国家税务总局,让我赶紧打一个“010”开头的电话。
当时的黄先生还有些半信半疑,便打电话到汽车销售店询问,被告知可能是诈骗电话。
哪知三四天后,黄先生又接到了第二个电话。
“是不是购车退税的事?”还没等对方说完,黄先生反问。
“什么购车退税啊?”
“那你是干什么的?”
“找你聊天的。”挂了。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时间里,黄先生每隔几天就会接到一个类似的电话。
其实,不少车主都有类似的经历。除了防不胜防的诈骗电话,一些汽车俱乐部、保险公司等的电话也不少。
谁出卖了我的信息
尽管诈骗电话没有得逞,但令黄先生感到不解的是,谁出卖了自己的信息?
其实,车主从买车到领取牌照,再到购买车险,每个环节都有资料泄露的可能。在这些步骤中,每办理一个手续,车主都必须详实填写自己的真实资料。如果车主发生交通事故,连修理和理赔环节都要填写详细信息。
近年来,电信诈骗呈现团伙化、组织化趋势,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搜集各种身份资料,用于从事诈骗活动;一些个人、团体甚至以贩卖他人身份资料牟利。
昨天,记者通过“google搜索”输入“卖车主信息”,有1400000条信息。出售车主信息的“公司”数不胜数。其中一家公司在产品说明中写着:该资料收录了全国主要城市上千万车主详细资料,内容包含车主姓名、电话、手机、购车日期、地址、邮编、车牌号、车型等,准确率在90%以上。
个人信息资料由于缺乏信息管理、保护的有效机制,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被泄露。记者了解到,就个人信息被泄露而言,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法律出台。叶慧媛
相关链接——如何防范
如今办信用卡、购车、买房、买手机卡、上保险、学驾照、应聘求职等。都需要提供或留下身份证复印件。个人资料难免会泄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应该制订相关保护个人资料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保管和使用他人个人资料的部门单位,以弥补这一空白。同时,警方提醒群众,要谨慎保管自己的个人资料,如丢失或被盗要立即登报声明作废,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等外借,即使对方是亲戚朋友也应提高警惕。在预留个人身份资料复印件时,最好在复印件上注明“仅限某某事务使用一次”等说明,防止留存单位或个人重新复印以作它用。尽可能不要让他人或中介机构以自己的身份资料代办一些事务,而且使用过后的复印件即使已经作废,也要索回亲手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