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今年春天,我们的又一位杰出乡贤、台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何浩天先生,悄然离世。
我们敬佩他,不仅在于他为创办台北历史博物馆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更在于他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瑰宝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我们怀念他,不仅在于他的“出山”,更在于他那真挚感人的乡情,以及以一己之力,为桑梓故里所作出的切实努力。
先生之风,可谓山高水长。
谨以此文,告慰何浩天先生的在天之灵,表达故乡对一位游子的永久思念。
白手创馆
2009年暮春,台湾宜兰。一场庄严而又简朴的葬礼,引起海内外不小的关注。
美国纽约的《世界日报》用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中国文化协会为台北博物馆原馆长何浩天先生的挽联:
浩然一介书生,坦荡英名垂华夏;
天佑万年文物,清廉美誉耀子孙。
台湾绍兴同乡会把一位杰出的乡贤安葬在宜兰的一块墓地,与台湾绍兴同乡会会长刘宗麒先生相邻。墓旁长长的廊壁上,镌刻着何浩公之子何平南博士为父亲撰写的生平简介,供后人凭吊。
这是一位从西施故里诸暨走出的杰出游子,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史大家。
何浩天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把一所一无所有的破旧的木楼变成了集千万中华文化瑰宝于一身的艺术殿堂。
1955年,何浩天应聘筹建台北历史博物馆,先任建馆主任,后任馆长,从三十四岁一直到六十五岁,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贡献给了中华文博事业。
史博馆初创之时,徒有四壁,曾被人戏称为“真空馆”。至浩天先生退休前夕,该馆已搜藏了五万件国宝和来自国际间的珍宝,藏品之富,远播海外。
历史博物馆从开创到建馆的前三十年,每年经费极度贫乏,当局没有收购文物书画的预算。馆里不断增加的藏品,大都系海内外热心人士捐献,以及书画艺术家们无条件提供的永久性典藏。在何浩天的动员下,许多担任过要职的名人都捐赠了文物,如张群捐赠了汉画像砖原拓,俞济时捐赠了珐琅祭器,顾祝同捐赠了宋人仿吴道子巨幅钟馗人像,阙汉骞捐赠了六朝彩釉陶俑,余汉谋捐赠了古代端砚,张默君捐赠了上古周秦汉古玉……
展览大家
何浩天先生主持馆务期间,举办的展览超过千次,越是大规模、高难度的特展,他越办得有声有色。“宋元书画展”、“唐宋元陶枕展”、“明代四大家展”、“晚清官窑瓷器展”、“石涛八大画展”、“扬州八怪展”、“清明上河图展”、“中国古代民间生活特展”、“先贤开发台湾史迹特展”、“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三先生特展”,以及“北京人展”等。此外,诸如史前陶器、商周铜器、秦汉铜镜、篆刻、瓦当与绿釉陶及石经、南北朝、隋唐石雕、盛唐三彩陶、宋元名瓷、明清袍服、织锦家具、钱币器等展出,无不精品满堂。
每逢大年初一,都有八项、十项或十三项的“春节特展”,以及近代和当代大师们的个展或联展,一次又一次地吸引观众,参观人数之众,常常创下台湾公展活动之最。其中“北京人展”以周口店山洞实况生态方式,前后展出20年,盛况持续不减。从而,让台湾的年轻一代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浩天先生还千方百计把中华文物展办到国外去。
1964年,在纽约举办世界博览会,台北历史博物馆提供展品300余件,皆中华文物真迹,展期两年,每日观众如潮。
1968年,墨西哥主办第十九届世界运动会,同时举办规模巨大的“国际文化展览”。浩天先生携六大类文物:玉器、瓷器、铜器、雕刻、国画、书法,在墨西哥城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主持展出。来自各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为期3个月,当时被誉为近世一项最伟大的“全球性国际文化展”。
1984年,该馆以“中国四千年玉器展”为题,一次展品近800件,包括中国史前大壁至清代的翡翠带钩,无不纹彩绚烂、雕琢精致,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玉器体系。后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连续二年。
故园情深
何浩天先生出生诸暨阮市。10多岁时,随父离开故乡,赴省城杭州求学,很少回过家乡。18岁投笔从戎,未回过浙江。抗战八年,就连父母去世,也无法回家奔丧。1948年去台湾后,他更如断了线的风筝,杳无音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两岸尚处于互不往来的封闭状态,何浩天在故乡的胞弟与侄儿们只知道他们有个兄长和大伯去了台湾,其余一无所知。一天,何浩天夫妇出门散步,突遇一窃贼,趁机一把抢过何太太随带的一只皮包。这事惊动了台湾警方,被抢者是台湾的名人,抢走的又不是一般的钱包,而是外国友人赠送的贵重礼物,一时间台湾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有关报道也引起了大陆涉台部门的注意。一天,当地台办领导把何浩天的弟弟何马灿请到办公室,拿出一刊有此类消息的报纸给他看,马灿这才知道大哥在台湾的情况。后来,何马灿接到一封从台湾转辗寄到“仁和乡”的信(何浩天离乡时阮市称为仁和乡),心中又惊又喜,知道是失散多年的大哥寄来的。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他犹豫再三,还是把信上交给了有关部门。
随着两岸的逐渐开放,分隔数十年的两岸何氏亲人都思念对方,渴望团聚。
何浩天先生派了为自己开了几十年车的司机回大陆探路,找到了何马灿等人。
1989年,何浩天的儿子何南平首次来大陆,按照父亲的嘱咐,第一次来到祖居故土,见到了亲人们。
1991年,作为台湾艺术访问团的成员,何浩天终于踏上阔别40余年之久的故土,先后访问了北京、陕西等地。在京期间,他电邀弟弟与侄儿来京相见,兄弟俩终得久别重逢。
尔后,何浩天携夫人回到了诸暨阮市老家。已经87岁何马灿老人至今还记得,大哥来到原先所住的又旧又破的木结构房子,当时乡里经常停电,屋里点着煤油灯。临走时,何浩天摸出3000美元,叫弟弟把老屋修一修,这笔钱在当时也不是一笔小钱,修修老屋足够了。但何马灿考虑再三,把钱交给了村里,叫他们买台急需的发电机。大哥知道后,写信表扬他做得对。
从此以后,何浩天每年都要返乡探亲,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在两岸尚未实现直航之时,往返都需经过第三地,长途奔波,这对于一位年老体弱的耄耋老人来说实为不易,但他思乡心切,乐此不疲。
福泽乡里
如今,在诸暨市阮市镇文化街一号,有一个外型酷似台北历史博物馆的江南小院。院内艺术作品琳琅满目,不仅收藏了一些书画家的代表作品,还珍藏着平素难得一见的珍贵书籍,如《故宫宋画精华》、《故宫宋瓷图录》等等。而于右任、陈立夫、游三辉等名家的500余件书画真品及大批中外文书籍以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使此楼熠熠生辉。为此,何浩天先生曾高兴地赋诗道:锦绣河山遍地画,幸福生活满园诗。
何浩天先生对国家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由衷高兴,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叶落归根的愿望,并萌生了在老家建一座“藏书楼”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浩天先生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十年规划。建楼需要投入巨资,这让一向清廉、积蓄不多的他感到为难。于是,卖掉了台北的一套房子,夫人周建藩典当了自己的所有首饰,只留下结婚时何浩天送给他作为信物的一枚戒指。
何浩天力邀台湾著名建筑师林弘政博士精心设计,从选址到设计,从取名到布局,藏书楼和花园中的一径一桥,一栏一亭,他都亲自命名,赋予它以文化内涵。为了使室内陈列更趋合理而富有美感,何浩天不顾年迈体弱,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亲临现场布置,并一批又一批将台北家中的藏书运抵阮市。经过几年的建造,一座堪称艺术殿堂的藏书楼挺立于阮市乡村,取名“何周轩”。
在建造何周轩的同时,何浩天先生还与台湾诸暨同乡会会长斯孝坤先生共同捐资在阮市建造了一座“天坤”幼儿园。当他听说《越中名人谱》(续集)的出版经费比较紧张时,又主动汇款以表心意。
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信恩与何浩天先生是忘年交。在他的记忆中,何浩天的高风亮节至今念念不忘:“当时我参与总纂《绍兴市志》时,何浩天对此赞赏不已,欣然答应担任《越中名人谱》顾问,并且仔细审阅了全书的篇幅,尤其是对他所熟知的海外绍籍名人更是一一翻看。分手时,他将其亲笔题签的《中华瑰宝知多少》一书赠送给我,还将一幅刚画不久的墨竹图送给我作为纪念,上书‘有志有节不染尘’七个大字。而这正是浩天先生本人的写照。”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记者 邵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