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龙游县小南海镇箬塘村去年实行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箬塘、树蓬、塘下张三个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3.6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共578户,1820人。村两委成员10名,党员77名,村民代表36名。耕地面积2111亩,山地面积572亩。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6139元,村集体收入3.6万元。
二、实施背景
箬塘村进行村级规模调整后,村级工作也随着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干部任务更重。村级规模、管理服务范围相应变大,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加上由于原来合并的三个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个别村还有一些上访等不稳定因素,使工作难度更大,新一届干部身上的责任、担子和压力也更加繁重;二是村级事务效率不高。调整后选举出的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对村里的情况,特别是对原其他村的基本情况和群众需求不熟悉,使村级工作缺乏针对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周密性,干部工作一时无从着手,部分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三是群众观望情绪上升。行政村调整之初,群众原村观念强,特别是规模小或者无主职干部的原村群众对新一届村干部工作存在戒备和观望心里,一旦有他们认为的“不公平”、“偏心”现象,就会激发新的干群矛盾。因此,群众对新一届干部的期望值更高,关注度更广。
箬塘村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决定在深化镇党委提出的“上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暖百家心,建农户档案”的“五百一建”活动的基础上,以“进农家,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办民事”为主要方法,组织村干部认真开展农户走访和调研活动,率先在全村建立了村情民情档案,就如何理顺干群关系、改进工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1、统一设计表册,规范档案内容。根据村务管理,以及村干部平时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对需要调查、掌握的内容进行统一设计和规范,统一格式,每户一份。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详细情况、各类参保情况、家庭荣誉、、违法违纪史、纠纷调解协议、赡养协议等信息。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土地承包情况、种、养殖情况、经商办企业及外出打工收入情况、村集体固定资产承包情况、其它经济收入情况等。三是家庭基本设施。包括住房结构、饮水用厕情况以及住房全景照片。四是非在册子女情况。如非在册子女从事单位、职务以及家庭成员人数。五是民意部分。包括家庭困难及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等。力求使农户档案成为“户籍档案、民情档案、历史档案、荣誉档案”。
2、深入开展走访,建立一户一档。村两委根据村干部工作分工,分别组织各线负责人、村民小组长,每周走访农户3次以上,每次走访农户10家,通过与群众田间谈话、促膝谈心,详细记录需调查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新村成立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事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对村级工作的意见建议等。走访过程中,要求村干部详细记录走访时间、对象,并由走访户签名。同时,向农户发放“干部联系卡”,使群众遇到急事、难事时能方便联系、及时反映。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所记录的信息,逐项进行核对登记,形成准确、完整、整洁的书面档案资料,采取一户一档进行归档。
3、规范村务管理,创建一村一册。为进一步发挥民情档案的“记事本”和“档案袋”作用,箬塘村把村干部、村党员代表集体讨论决议、集中审批决议、集体决定的事项、村级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推进过程、村容村貌变化、村级荣誉等反映村发展的一切重大事项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以书面或采取数码拍照等形式进行记录备案,及时输入电脑,建立一村一册,随时随地接受上级部门和群众的检查,使民情档案成为一股无形的监督力量,促进村级组织的规范化运行。
4、认真梳理汇总,形成一事一表。在建立民情档案的基础上,村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社会共性问题、自然村共性问题、村民小组共性问题、家庭问题、个人问题等几大类进行分类汇总,填写“民意反馈单”,形成“一事一表”,以便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矛盾纠纷,有针对性地开展村级工作提供依据,打实基础。
5、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方便民情档案的管理、更新和运用,箬塘村与镇里对接联系,专门对农户档案进行软件开发,建立民情档案数据管理系统。并且出资1.5万元添置了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等设备,安排大学生村官负责将民情档案逐项输入电脑,使档案中的各类数据可以自动汇总生成,能查询,好运用。同时,为确保民情档案的连续性、历史性和真实性,箬塘村建立村级农户档案管理中心,安排村文书进行兼职管理,根据村干部定期采集上报的信息对民情档案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随时更新,确保动态管理。
三、初步成效
一是转变作风,重心下移知民情。通过走村入户建民情档案的方式,促使村干部主动深入农户了解民情,倾听心声,变“群众上来”为“主动下去”,进一步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服务农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展示了新村成立后基层干部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同时,为新的驻村干部或农村工作指导员熟悉情况、开展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建立民情档案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开展村级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村两委理清工作思路,把握重点、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方向,提高了村级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全程服务,破难解惑惠民生。箬塘村将创建民情档案作为服务民生、为民办事、破难解惑的抓手,全面推进村干部“零距离”服务。村干部对走访中了解到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重事项,做到边走访、边反馈、边解决。一时难以处理的,按照问题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定期召开村干部联席会议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开展民情分析,共同商讨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统一意见,落实分工,限期给予解决和答复。同时,根据了解掌握到的涉及就业意向、培训需求、创业信息、技术、资金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帮扶与服务,让群众真正得实惠。今年5月,箬塘村村两委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反映农田灌溉困难,抛荒现象十分严重。为此村里专门和县农业局联系成立“满家香粮食专业合作社”,推广“八统一”种植模式,帮助农民不弯腰、不种地也能坐享收成。
三是提升效率,科学决策得民心。通过建立覆盖全村群众的信息载体,为镇、村两级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在审批建房申请、审核二胎生育、讨论困难救助、办理相关证明、化解土地纠纷事件时只要根据民情档案上的信息数据就能准确判断,从面提高了干部的工作和服务效率。如在落实低保户、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农村危房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时,可以直接通过电子民情档案数据库导出相关农户的家庭结构、收入情况、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比较、排查,从而避免享受优惠政策时出现标准难界定、名额难落实的现象,确保政策落实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为农户提供真实可信的凭证材料,有效地消除了村民的异议,让群众心服口服,减少矛盾的产生。去年,邱忠林等13户危房户得到了拨付的补助款,别的村民也没有异议。此次不在补助款拨付行列的村民丁海成表示,通过民情档案中房屋图片比对,认定的危房户确实比自己家苦难,即使没有得到补助,他也心服口服。
四是化解矛盾,夯实基础促和谐。在民情档案建立过程中,村干部重点关注矛盾纠纷信息的及时掌握与排摸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调处,不稳定隐患得到有效遏止。自2003年建立民情档案以来,全村连续6年实现“零”上访目标。其次,民情档案中设有“寓外人士”及“社会关系”一栏,在出现矛盾纠纷、上访事件时,可以通过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人士联系,协助做好调解、息访工作,充分发挥了人脉资源优势。最后,民情档案将村民为村里办好事、获得荣誉情况等记录在档案中,为日后开展和谐家庭、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增强农户荣誉感,让服务大局、追求向上、崇尚文明成为农民的主流价值导向。民情档案还将农户违法违纪、上访、不支持村级事务等情况列入档案中,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提高了村民的自律意识。(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