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加油,吸气,呼气……别紧张,宝宝已经能够看到头发了,再加把劲!”昨天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省妇保)产科的马冬梅,正在指导一名产妇生宝宝。宝宝顺利出生后,她才松了口气。
马冬梅做助产士已有24年,每天难得休息,不过昨天下午,她终于有了少许空闲。
昨天是国际助产士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尊重这个职业,省妇保牵头举行了大型庆祝活动。杭州以及周边地区医院的产科助产士的代表们,都聚在一起,一边看表彰,一边享受难得的休息。
现在平均每天接生
5-6名宝宝
1951年出生的严菊浓,在目前浙江省在职的助产士中,资历最深,在昨天的表彰大会上,她被评为“最资深的助产士”。在过去的34年工作生涯中,她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到来,仅去年一年,就接生了598名宝宝。现在平均每天,要接生5到6名宝宝。
“那个时候,我们工作都是组织分配的,组织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严菊浓说,1976年,她来到省妇保,开始被安排从事助产工作,这一干就是34年。
“助产士这个职业很神圣啊,一手托起两条生命,责任很大。”严菊浓已经记不起每一个接生的宝宝了,但对于助产士这一职业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助产士培养途径很尴尬
“助产士既需要护士的护理知识,也需要产科医生的生产知识,是一个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产科的兴旺,必须依靠助产士队伍的建设。”昨天的表彰现场,卫生部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贺晶医生说。
目前,省妇保产房内仅32位助产士,仅去年一年就要服务6000多名新出生宝宝。而目前我国助产士的人数,仅为柬埔寨的八分之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85%的孕妇其实可以自然顺产,而顺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助产士。助产士人手的缺乏已迫在眉睫。
“国外的助产士,往往会从孕妇怀孕开始,提供服务,一直延续到产后42天,都会给予专业指导。不过在我国,因为人手紧张,以及助产士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欠缺,助产士们只负责孕妇生产这个中间阶段。”浙江省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徐鑫芬介绍。
而人手的紧张和助产士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省只有3所院校在培养助产士,而且都只是提供到大专学历。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助产士的培养。”徐鑫芬说,目前我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助产士本科学历的培养,许多助产士只好通过护士培养的途径,寻求自我提升。而护士的培养课程,都只教授护理知识,导致出现助产士“所学非所需”的尴尬局面。
徐鑫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识到助产士目前的尴尬现状,改变助产士的培养途径,让助产士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这个神圣的职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