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地图
浙江在线05月19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如何将杭州打造成每个市民心目中的“茶都”,怎么样让茶文化进入寻常杭州人家?昨天,早报刊登了《“茶都”杭州怎样让文化“入茶”》的报道后,立即在早报读者中引起了热烈探讨。
挑刺派:光顾眼前利益只会自砸牌子
有意思的是,打进早报热线的,大多是来挑刺的,不仅观点犀利,言辞也很激烈。
有人对现在市面上龙井茶品质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行了“炮轰”。“现在杭州龙井茶的牌子,已经被大量冒名顶替的外地茶叶糟蹋掉了。”读者章敏感说,“龙井茶产量有限,为了赚取更大利润,有少数茶农、茶商不惜将外地茶叶按照龙井茶的工艺进行炒制,以龙井茶的名义出售,久而久之,各地茶客对龙井茶已经颇有微词了。茶农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倒了龙井茶的牌子,为长远发展留下祸害。”
有人在默默怀念杭州的老茶馆。“在上世纪60年代,我就跟着外公到杭州的茶馆喝茶,那时候的茶馆里,喝的是大碗茶,只要一两毛钱一个人,很便宜。茶馆里谈笑风生,喝茶聊天听书,而且茶馆的大门随时是敞开的,空气也很好。”读者周敏儿说,“如今的茶馆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空气不好,价格也贵,而且不少人在里面打牌搓麻将,搞得乌烟瘴气,失去了老茶馆的文化味儿,而多了铜钱味。”
点子王:必须让茶走入年轻人之中
而在E早网跟帖的,则多数是来出点子的。
网友“韩焱”一口气出了三点建议:“一、既然要打造茶都,首先得有一个独特的品牌氛围,比如可以向全社会征集一个关于茶都的LOGO,在其间融入杭州、龙井、休闲等元素,不仅如此,LOGO要易被大家记住,如果人们一提及杭州就能联想到杭州标志,潜意识里自然会引发人们一品香茗的兴趣。
二、做好定位宣传,提高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譬如可以多宣传茶的好处,特别是都市人处在电脑、手机等巨大辐射包围的圈子里,多喝茶有益于健康。再比如多组织一些面向市民跟茶文化有关的沙龙(杭州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茶楼,可以像商会一样组织起来成立茶道协会,由他们轮流主办),教大家如何品茶鉴茶评茶等等。有了这样的平台,相信越来越注重品质生活的人们是乐于参与的。
三、做好对外宣传,让龙井走向世界。外国人休闲时不仅仅只爱喝咖啡,其实对喝茶也蛮感兴趣的。可以邀请不同国籍的外国朋友参加茶沙龙,他们大多会乐意将杭州的茶文化告诉他们在国外的朋友。”
网友“品茶”强调:“要想让杭州真正成为一个茶都,就必须让茶走进年轻人之中,要想让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让他们了解和接受茶文化。”“品茶”建议,茶文化的推广活动应先从在杭州高校开始,“50年前,浙江大学和当地的茶农合作做出了名震全国的龙井茶。50年后的今天,希望浙江大学再次与茶农、茶商合作,将茶推出去,建立一个有品牌影响力的西湖龙井,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蛋糕做大,带动茶相关产业。”
网友“jinjin22”则认为:“首先,要先加大茶文化、茶产业的宣传力度。杭州早在5年前就被评为‘中国茶都’了,但却没有被大力宣传过,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喝茶时就少了份自豪感。再比如,现在勾庄有个‘中国现代茶城’,但具体位置,什么情况,大家也不太了解。其次,要多打文化牌。平时我们喝茶,三五人小聚,打牌、吃小点、拉家常,对茶楼的文化了解得非常少。在有这么深厚历史古韵的杭州,更应该多多介绍茶文化、茶历史、茶古道,多给大家表演些茶艺,多讲述些中国茶在世界的流行风尚,让我们也能在休闲之中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提升在茶楼的消费境界,从文化上真正感受‘国饮’的魅力。”
“如果河坊街的茶馆能便宜点,让大家都喝得起就好了。”网友kikitxq说,“多点和茶相关的食品和日常用品,让大家生活中多一点绿色。”
2010中国(杭州)国际名茶
博览会专线大巴安排
一、展览开放时间:5月21日—23日9:00-16:30;5月24日9:00-14:00
二、专线大巴行驶日期:2010年5月21日-24日
三、专线大巴行驶停靠地点:
1、始发站:191路三里亭公交总站;
2、始发站:192武林小广场总站
3、始发站:吴山广场(百滋百特甜甜圈门口路面)
4、始发站:庆春广场(景坛路路面,银泰旁边)
5、始发站:武林广场(杭州剧院门口路面)
四、专线大巴行驶停靠时间:
车程预计为一小时左右,若因交通堵塞等不可抗力导致时间延误,请广大乘客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