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8日,浙江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式收治了浙江第一名吸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今,已收容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200多人次。
2003年12月起,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劳教民警开始壮胆子、扛担子,从惧怕到亲和,从单一严管到人性化管理。这些与艾滋病患者走得最近的男人们,付出了许多心血。
7年来,围绕艾滋病、戒毒,这些男人在4号楼里发生了什么?
阳光下,杭州城北。浙江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院子里,一群中青年男人在操场上出操。
他们留给了我一群充满生气的背影。烈日把影子拉得很长。集合哨响,他们迅速靠拢,阴影也越来越短,越来越小。
对于他们而言,正因为人生的另一段相似的阴影经历而聚合在这里——吸过毒,患了艾滋病。
在这里,阴影逐渐从斜长变短。【详细】
记者:李敏 编辑:郭涛 |
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
所有强制戒毒劳教学员,都要在这栋楼进行短期的停留。所有落所新来的,都要在这里接受教育后重新编队,进入常规中队。
而有一部分人不会这么幸运,他们是学员当中最不守纪律,常常不服管教的人,会从常规中队出来,投放到这里重新编入严管中队。
这两队人马,一是因为“新来的”,二是因为“老油条”,而被许多学员所注目,除了用作谈资之外,他们不愿接近。实际上,他们也没有接近的机会,这栋楼,单独管理,单独操练,单独劳动,单独作息。。
从2003年11月至今,4号楼已经收教艾滋病强制戒毒隔离人员200多人次。【详细】 |
|
A
这个“江湖”让他身陷艾滋病之扰,他开始厌倦了这个江湖。
如果前几次进强制戒毒隔离劳教所,还有出去复吸的可能。这次,他坚决地说了“不”字。
他清楚自己的身体,虽然艾滋病毒在体内潜伏最多不超过3年,但他决意停止毒品,“吸下去,等于更快死。” 【详细】
|
B
之前,岳山的成就感在于幻梦之中,一针海洛因进入静脉,血脉扩张,上升到颅顶,那种飘飘然的快感让自己沉醉并不能自拔。
岳山把每天的乐趣放在了习艺培训上。在精巧的手工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成就感的满足。 34岁的岳山,已像43岁的中年人一样憔悴。眼睛无神,嘴唇尖薄得令人害怕。【详细】
|
|
门禁隔开了两个世界 |
在某种意义上,与艾滋病患者同样期待不歧视、被认同的,还有倪展文这样的默默无闻的管教民警们,他们平均年龄仅仅27.7岁。
李孟春所长说,这些管教民警像极了荧屏上热播的间谍战中的“地下工作者”,因为这是他们心中深藏着“不能说的秘密”。
一线劳教民警的“职业暴露”风险很大,不能有万一,压力很大。许多管教民警还瞒着家人,也不敢告诉朋友自己的具体职业。
流传在管教民警嘴里的一句话来自一名学员,却也实在地反映劳教民警的工作性质:“我是有期的,你们是无期的。”【详细】
|
|
他们的渴望 |
2003年12月8日,浙江正式收教第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省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派出所民警回忆,那时候戒毒人员是被“五花大绑”送到这里。
当时处境确实尴尬,其时,艾滋病犯罪是个新课题。不单独集中管理,会出现许多潜在的威胁。比如同性恋、打架会不会传染到其他服刑人员?
2003年起,浙江劳教场所第一个开始单独集中管理,并“双公开”。当年,一份由省政法委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当前打击处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见》出台。
浙江经验正在被复制,全国越来越多的省份来学习,并开始对这一特殊群体单独管理。【详细】 |
|
|
新闻背景 |
浙江连续7年成功集中管理HIV戒毒人员 |
一谈起艾滋病,许多人都会脸色大变。但在全省唯一收治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却已经连续坚持7年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集中管理。
专管中队民警平均年龄只有27.7岁。接受任务,意味着他们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他们与艾滋病戒毒人员朝夕相处、零距离接触,坦然面对职业暴露的无形压力。坚持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三不”原则,把他们既当做“违法者”,又当做“受害者”和“特殊病人”来对待,更多地给予人文的关怀以及人性的力量。【详细】 |
小调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