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验正在被复制
去年“12.1”国际艾滋病日,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劳动教养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吉永根专程到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慰问艾滋病专管中队全体民警、看望艾滋病戒毒人员,并询问了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生活、学习、医疗情况,并勉励他们要好好接受教育矫治,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生活的信心。
在4号楼,伙食标准比一般常规学员要高,医疗全部公费,病发后免费服用药品,解除劳教后还可获得300至500元不等的路费。
一周还有两天休息,这个时间学员们可以通过挂在墙上的一部蛋黄色的“亲情电话”与家人报平安。
但“艾滋病”,是电波里唯一被过滤的关键词。对其社会关系网,省强制隔离戒毒所采取了“隐私保护”。但对具体学员,则进行了应该的公开告知。
2003年,“双公开”的大胆举措
2003年12月8日,浙江正式收教第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省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派出所民警回忆,那时候戒毒人员是被“五花大绑”送到这里。
他们以为自己有艾滋病,犯了事会被放走,万万没想到要劳动教养。
当时处境确实尴尬,其时,艾滋病犯罪是个新课题,一开始全国不成文的做法是,因犯罪抓获的艾滋病人,一律刑拘后放掉,由于艾滋病犯罪一段时间的猖獗,之后对这一群体采取了收押服刑,但也是不公开,直接混合管理。
双公开对应的,是“盲管”。不单独集中管理,会出现许多潜在的威胁。比如同性恋、打架会不会传染到其他服刑人员?
2003年起,浙江劳教场所第一个开始单独集中管理,并“双公开”。当年,一份由省政法委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当前打击处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见》出台。
所谓“双公开”,即通过初检复检确诊为艾滋病患者的戒毒人员的,第一时间由所队或疾控专家面对面通报病情;另是对场所内管教民警和其他服刑人员公开,这里有艾滋病患者。
而艾滋病患者,被充分告知后,自己也有个接受过程,在接受中,民警给予人性化管教,增强其生活的自信。
握握手,你也能给他力量
罗爱民政委对记者说:“在管理这个特殊群体的过程中,专管中队民警的确不容易,承受着职业暴露、家人担心受怕、他人的困惑疑虑乃至冷嘲热讽等多重压力,但中队民警做到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在生活上关爱他们,从精神上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浙江经验正在被复制,全国越来越多的省份来学习,并开始对这一特殊群体单独管理。
劳教民警们更希望全社会形成共识,用“心”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让飘动的红丝带连接你我、牵动世界,让这个特殊群体在没有歧视的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尊重、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至少社区里碰到了一位认识的艾滋病感染者,你愿意伸出手与他(她)相握,并给予他(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