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6月8日讯 在杭州,光有美景是不够的。今天,记者从杭州市文艺顾问恳谈会上了解到,下一步杭州的文化发展目标是,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来这个城市游玩的人们,在西湖,甚至街上,随意一抬头就能遇见当今一流的大师。如何遇见这一诗意邂逅,来听听韩美林、余华、麦家、许戈辉等杭州文艺顾问的心声。同时,中国电影表演协会会长唐国强、央视一套总监朱彤今天正式受聘为杭州市文艺顾问。
《东方》进入后期制作、刘星话剧《秋瑾》年底交稿……西湖西溪不再仅仅是旅游景点,更是影视业的外景地,文人创作的创意区。一个数据是,去年,杭州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642.4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6%,居现代服务业十大门类之首。
美景化为美文,杭州的文创产业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北京作协副主席陈祖芬说,她曾在杭州呆过4个多月,从虎跑到长桥,再到断桥残雪,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把每一个故事做出一个动漫产品,这是一代人都做不完的事情。唐国强也表达了一种憧憬:“如果每一个美景漫画都像‘喜羊羊’一样受欢迎,那么这个城市的文脉就多了一种延续方式。”
而对于杭州想打造“外景地计划”,唐国强有着自己的想法。像横店、涿州,当初基本上通过电视剧带动影视城的发展,但这个时机已经过去了。现在来做影视城,最好能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尤其要明确产权管理,“只有有人住有人管的房子才不会旧”。
如果细化这个产业内容的方向,那就是“一年出一个重点”。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曾看过纪录片《西湖》,那种震撼的感觉,在他看来进入中小学课堂都不为过。内容怎么做,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大家开着车在同一条路上搞钱,离撞车不远了。”
当文创产业遭遇一哄而上时,城市更应看到其“文化化心”的终极使命。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动漫节上,仲呈祥看到了华君武先生的一幅漫画,西湖垂钓人,鱼线向着天空,头顶的柳条也向着天空,旁边配有一幅书法“某些人说:只许向上”,引得驻足观赏的人最多。“文化是坚守人类精神的家园,把它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这是一种短视。”
当然,文创产业的欣欣向荣,并不意味着更多艺术大师驻扎杭州。麦家给出的建议是,让更多的无名作者成名。杭州有西湖,有政府的支持,有“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留住名家并不难。以他的自身经历,更多的作者成名前首先是一个“废人”,作品学会报废,承受高成本现实生活,“培养大师不能急功近利,对他们要更淡泊一些。”
也许只有一颗淡泊的心灵,才能创造出直抵心灵的东西。朱彤更愿意看到大喧嚣中那些涓细的“如果”:如果杭州选择一条诗情画意的大道,取名为爱情小道;如果有一本小人书,画着杭州的传说在全国流转;如果选择合适的四季花草,盛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个城市难道会不灿烂吗?
杭州打造文化名城,不仅仅是盖房,建博物馆,要更注重文化为魂,在五年十年后,让先进文化渗透于这个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培育引进包括文化名人在内的大量人才,引领发展,这是杭州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