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山中路待整治的坊巷 |
配合中山中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中山中路周边很多坊巷今年要“旧貌换新颜”,其中有42条坊巷为重点整治。
上半年,第一批10条坊巷已完工,分别为叭腊子巷、大井巷、小井巷、打铜巷、布市巷、安荣巷、熙春弄、金波桥弄、保佑桥西弄和甘泽坊巷。
第二批10多条坊巷最近也开工了,分别为光复路、缸儿巷、枝头巷、祖庙巷、日新桥弄、李博士桥弄、宋浇造巷、汤团弄,还有几条无名小巷。
工程主要为截污纳管、“上改下”、路面铺装、沿线建筑立面整治、绿化调整、路灯改造等。有几条巷子还要新建坊墙,譬如里仁坊巷、崔家巷、东平巷、枝头巷、积善坊巷、保康巷、三元坊巷、太平坊巷等。
虽然看起来工程都不大,但对当地居民出行还是有点影响,请大家多多谅解。
中山中路周边坊巷最多
杭州的街巷,随着城市繁荣形成和发展。
隋建城以来,城内道路和河流平行,由南而北贯穿全城,形成了杭州南北长、东西窄的态势。
吴越建都,城区虽有所扩展,但其基本态势未变。
南宋定都临安,城市面积迅速扩大,以御街为中心设置了66条坊巷,形成了城中有坊、坊中有巷,坊、市相融的格局,这也是杭城街巷的基础。
此后八百多年,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街巷增添至一千六七百条。
耐得翁《都城纪胜·坊巷》记载:“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见当时坊巷之多。
不过现在,杭城很多坊巷找不到了。中山中路周边,算是保留最多的。
这次上城区大规模改造中山中路周边坊巷,也是希望尽可能多地留住杭城特有的坊巷结构。整治后,杭州每一条坊巷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或开青年旅社,或设创意小铺,有服装店、首饰店,也有酒吧、KTV等。
可能还会开辟坊巷特色游,让大家在坊巷里触摸历史。
杭州的坊巷都有自己的故事,刚刚开工的这批坊巷中,有几个很有意思。
李博士桥弄
南宋嘉定四年,弄堂里有个叫李性的小伙子,中了武举,后任武学博士,专门教皇室子弟习武。
民国时,这里改叫李博士桥弄。
保康巷
宋时出过两个著名女词人,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是朱淑真。
不过朱淑真比李清照的命运更苦。李清照还和赵明诚有过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而朱淑真却遇人不淑,嫁了一个庸俗的老公,就此郁郁而终,只留下断肠诗词三百多篇。
《清平乐夏日游湖》是朱淑真著名的一曲词——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保康巷是朱淑真的故里,但具体是哪幢房子,已经无从考证。
积善坊巷
宋时百戏杂艺聚集于此,称为上百戏坊。
清时改称积善坊巷。当时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住在这里。黄机为官40多年,两袖清风,他特别孝顺奶奶,奶奶活了104岁,因此小巷又被叫做百岁里。
积善坊巷有三幢老房子,其中一幢西式豪宅是蒋氏故居。
清朝时,绍兴人蒋海筹在这里开出蒋广昌绸庄,几十年时间,资产逾千万,在全国开出多家分号,成为丝绸业巨头。他儿子蒋抑卮,在巷内建了幢西式楼房,并倡立浙江兴业银行,盘下元宝街胡雪岩故居,成为红极一时的实业家。
东平巷
旧时内有东平王庙,供奉唐朝将领张巡、许达、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
庙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元末毁,明洪武三十年重建,后以庙名作为巷名。
宋浇造巷
《梦粱录》记载,南宋“四司六局”之一的油烛局设在此。
油烛局主要掌管官府、民间的灯火,所以在光绪十八年的《浙江省城图》中,把这里标注为“火弄”。 据都市快报 记者 陈奕 制图 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