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产业是临安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可由于山核桃蒲壳碱性强,不仅影响了渔业的正常养殖,也一度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不过如今,因为临安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山核桃蒲壳处理企业,全市五分之三以上的山核桃蒲壳变废为宝,得到了有效处理——昌南活性炭有限公司把山核桃蒲壳制成活性炭,每年“吃掉”5万吨山核桃蒲壳,烧制出5000吨活性炭;岛石镇可可食用菌合作社利用废弃的山核桃蒲壳为主原材料,用于生产食用香菇,去年产量达10多万公斤……山核桃产区蒲壳堆积造成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尽管我们很难把山核桃蒲壳问题与清洁乡村联系在一起,但在临安,正因为这样一场场乡村“清洁革命”,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进临安大小乡镇,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乡间道路整洁平坦,沟渠流水清澈见底,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绿树红花相映成趣。
把国卫成果向农村推广
2006年8月,全国爱卫会授予临安“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不过,该市的清洁行动没有因此而停止,创国卫的工作机制被保留下来,并且适时开展了“清洁乡村”行动,将国卫成果向农村推广,打造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
2008年5月,三口、藻溪、横路等3个乡镇以及90个整治村成为“清洁乡村”试点。对农村环境而言,生活垃圾处理是最大的问题。“清洁乡村”以此为突破口,在各试点村推行新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更新或新设了一批垃圾箱、垃圾桶和垃圾房,村民清扫出的垃圾就近倒入垃圾箱或垃圾桶,然后由村里统一收集到垃圾集中堆放点,再由各乡镇负责运送到区域内的垃圾处理场。
生活垃圾处理痼疾解决后,各村又开始整治河道。长久堆积的垃圾、杂草、淤泥都被清理,河水逐渐恢复生机,为村庄带来灵气。同时,不少村庄对村内的溪流作进一步美化,修葺河堤,在两岸种树苗,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试点取得成功后,“清洁乡村”在临安全市铺开。到当年年底,临安共建立了一支1100多人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并为农村新建一大批环卫设施,包括乡镇垃圾填埋场18座,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房300多个,垃圾箱(桶)1万多只……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大大提高,农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破解农村建筑垃圾管理难题
去年,临安将“清洁乡村”纳入乡镇(街道)的年终考核。市清洁办每季度都要对乡镇(街道)“清洁乡村”工作开展明察暗访,区域小的乡镇每次检查不少于2个村,区域大的乡镇五分之一以上的村会被检查。每季度的检查结果都公布在市级媒体上,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清洁乡村”长久保持。去年9月,临安还出台了农村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要求各乡镇(街道)建立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场地,从集镇村开始,做好建筑垃圾的集中堆放,并且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建筑垃圾回填。
作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延续,临安又开展了“清洁庭院”活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清洁乡村的领域。去年,“清洁庭院”试点工作在50个村同时开展,市妇联牵头,各乡镇、村积极发动妇女,带头搞好自家庭院的卫生,清除卫生死角,绿化庭院内外,创造一个清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到当年年底,50个试点村全部成为“清洁庭院”示范村。
今年,“清洁庭院”活动全面推开,覆盖全市298个村。上个月,临安开展“清洁庭院”推进月活动,各地发挥妇代会作用,带头开展庭院清洁集中整治至少4次。如今,环境优美整洁的农家庭院已然成为我市广大农村的美丽注脚,城乡居民共享优美环境正逐步成为现实。
据《杭州日报》 记者 王夏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