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浙江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CFP供图 |
浙江日报杭州1月12日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重大项目——《浙江蓝皮书·经济卷》以2010至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文化、法治发展为分析研究对象,以党和政府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科学、翔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分析预测基础,真实全面地分析了浙江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客观预测2011年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12日,记者就蓝皮书部分内容,对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葛立成。
产业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
记者:未来五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切实推动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
葛立成:实现浙江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调整,有赖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也有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具体说,就是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提升全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重点抓好全省42个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提升,使它们逐步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传统产业的转移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客观地看,指望浙江所有的产业都“原地转型”、“就地升级”并不现实,应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产业和行业“走出去”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加快全省“腾笼换鸟”的进程,为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导向的原则,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等九大产业,力争在有基础、有条件的生物、物联网、新能源产业率先取得突破。
按照产业互动、城乡联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杭州、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为依托,以全省首批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为载体,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全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新型城市化:大中小兼收并蓄
记者:从指标数据看,“十二五”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如何推动浙江新型城市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葛立成:这主要靠省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和中心镇、小城市的培育,同时也依靠城镇发展与农村建设的互动共进。
进一步发展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强化这些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的龙头核心作用,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和信息、技术等服务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带动周边县市实现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试点培育、产业集聚、公共投入及社保、户籍等相关改革,力争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进步、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中心或副中心,并推进一批特大镇转型升级发展成为小城市。
进一步辐射和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从解决低收入群众增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内生发展机制入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交通、水利、电网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特色制造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开展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与结对帮扶工作,促进产业转移、劳务对接和异地开发,逐步实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改善民生:就业与增收并举
记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今后五年,如何推动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有实质性改善?
葛立成:这一方面需要扩大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也要遏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大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开拓更广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应优先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各类服务业,加快调整全省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使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全省人均GDP的增长保持同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务工收入,以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提高全省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各类教育培训,为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创造基本条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减压阀和稳定器。
千方百计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更合理地确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在再分配环节中,明显提升用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比例。同时,加快税制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城乡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
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保障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