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共杭州市委文件出台,编号前三的分别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
继对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行简单阐释后,今天,我们对《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作重点解读,这个文件的出台,对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等工作,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型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一起来看看它的主要内容。
生态经济加速发展
杭州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态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基本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低碳产业结构。
为此,将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6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比如:把产业基础好、企业实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杭州的支柱产业;
坚决淘汰高能耗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同时,实现节能由工业节能向交通、建筑、家电在内的社会节能延伸;
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加快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从源头上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
生态城市的建设包括方方面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
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彰显杭州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打造国家生态市、国家低碳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力争率先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到2015年,杭州市和相关区、县(市)要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市(区、县)标准,以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为标志的“六位一体”低碳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基本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型城市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实现杭州城市新发展的更高追求,当前,杭州面临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倒逼压力,也有着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和诸多机遇。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是为杭州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
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
是巩固扩大杭州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推进各项国家试点和创建工作,提升杭州生态文明水平。
科技支撑
生态城市建设
加强生态科技研究和开发,加速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鼓励企业加大生态科技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强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技术。
加强生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在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生态领域的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企业经营者生态经济理念培训,做好生态建设急需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招引生态科技专家和领军人才,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生态科技人才队伍。
加强生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方法与管理理念,有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成果。
加强生态科技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保管理信息化系统,重点做好地下水资源、饮用水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敏感区域空气质量、危险废弃物处置、核辐射安全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工作。
生态体制不断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加强流域区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要素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实施阶梯水价、电价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和超过水气环境功能要求的区域,停批新增总量的新批项目;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将绿色节能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等。
在投资机制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股权再融资等方式筹措生态文明建设资金;
法治保障方面,制定出台《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地方法规规章和规划;严格追究环境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培育生态文化,既要加强生态文化研究和载体建设,又要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具体来说,我们要弘扬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南宋文化等杭州历史文化中体现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和思想;开发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的图书、音像、舞台艺术、动漫等文化产品;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中心、青少年“第二课堂”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
另外,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浙江生态日等都是生态文化的平台,相关部门将组织各种与环保相关的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森林系统和园林绿化建设:加快沿高速公路、快速路、铁路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古树名木和名贵树种保护,促进生态多样化,打造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共建的森林体系和绿色屏障;
完善城市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区域绿地生态系统,推广立体绿化,合理规划构建多色系四季花卉竞相开放、乔灌木错落有致的景观布局,营造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等。
·加强水污染整治和水生态系统综合保护: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化工、印染、造纸等高耗水行业的水污染控制;建立流域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数字平台,提高流域水环境管理水平等。
·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实施半山和北大桥地区大气污染整治,深化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和升级改造,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
严禁新增、力争拆除供热范围内的燃煤蒸汽锅炉,全面推进燃煤热电厂除尘脱硫脱硝工作;
严格治理餐饮业油烟,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积极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强化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排放治理工作;
深化对灰霾天气形成机理研究,创新综合整治措施,有效减少城市灰霾等。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分选、转运、处置设施体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垃圾零填埋、资源全回收等。
·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严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等。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污水治理、水沟治理、卫生改厕、路灯建设、绿化建设、改厨改房等工作,对偏远、分散、管线暂不能到达的农村推广实施分散型生态治污模式,建设一批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和农村新社区等。
·加强城乡宜居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理念指导城市有机更新,积极引入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推进新城和城市综合体生态化建设,打造多功能、多空间、多业态的复合型城市生态单元;
坚持林网、水网、路网相融合,建设以慢行交通系统为主的沿运河、钱塘江、余杭塘河及串联西湖、西溪、青山湖、湘湖的景观游憩绿道,并实现与市域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景观的串联,使游憩绿道成为生态休闲文化长廊等。
建设低碳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有一个词很关键,就是“低碳”,减少碳排放量,让地球放慢变暖的脚步,这是对整个人类提出的要求。
杭州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低碳”文章:
发展低碳经济
鼓励知识分子、文化人、大学生以文化创业、科技创业、网络创业等多种形式开展低碳创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发展低碳设计,出台低碳产品认定办法,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发展。
建设低碳交通
形成八城区与五县(市)一体化并延伸覆盖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公共交通网络;积极在公交车、出租车中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环保节能型汽车;
加快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倡导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方式,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适时推行错时上下班制度。
推广低碳建筑
提倡建筑材料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在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建设项目中建成一批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工程。
倡导低碳生活
组织编写低碳生活行为手册,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支持居民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
营造低碳环境
加强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湘湖、青山湖、运河、苕溪、寿昌江、浦阳江等重点水资源保护;加强天目山、清凉峰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江、河、湖、山等自然风景与城市有机结合。
打造低碳社会
打造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建筑、低碳园区、低碳新城和城市综合体的品牌;
推行绿色办公计划,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商务办公大楼的低碳化运行改造,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或节能办公。
据都市快报 记者 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