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商》杂志承办2010民企投融资大会暨浙商500强论坛。CFP供图
|
浙江日报讯 走过艰辛而辉煌的“十一五”,迎着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曙光,浙商站上了“十二五”的门槛。
新的一年,未来五年,浙商将落子何处?
近日,在《浙商》杂志召开的“浙商全国理事会”上,在浙江省中科商学研究院举办的新年论坛上,从全国各地赴杭的浙商与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携手眺望前行之路。
充满信心又着眼实际
“十二五”显然已成为当下财经媒体的一个热词。那么,面向未来,浙商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在2010年岁末召开的浙商全国理事会上指出,作为一个企业,必须首先把握好战略方向,对未来五年有一个整体判断。
正确把握战略方向,首先要对现实有个清醒认识。刘亭在与浙商的交流中指出,汗珠子掉地摔八瓣,中国人历来挣的是辛苦钱。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中国经济已经拥有一个较好的底子,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浙商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商帮品牌。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浙商全国理事会上充分肯定了浙商的品牌影响力,并直言:“浙江最宝贵的财富是浙商,浙商已成为全国的财富。”
过去五年,万向、海亮、绿城等一大批浙商企业已迅速成长起来。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不久前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2010年海亮集团实现了在越南建工厂的梦想,集团全年销售总收入跨过500亿元门槛。
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委员程惠芳教授认为,按正常的经济发展水平估计,浙江有望在“十二五”期末出现年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的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姚景源指出,“十二五”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向来崇尚实干的浙商对未来五年的总体判断,既充满信心,又着眼实际。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认为未来五年“不是大好,是中等偏上”。因为眼下世界经济将面临欧洲债务危机、失业率高企、汇率纷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冯亚丽对未来五年的走势预判为“中等偏上”。她说,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经济形势仍存诸多变数。海亮要做的,就是提高团队素质,现在最苦恼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太少。
由于2011年企业将面临进一步收紧信贷,面临财务、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等上涨,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因此万马集团董事长张德生表示,企业将把规避风险放在第一位,稳健前行。
连日来,记者采访的多数浙商用“冷静”、“理性”、“积极”、“乐观”等字眼表达了未来五年的总体行事风格。
新兴产业皆金矿?
在任何一个浙商聚会的场所,如果你抛出问题:接下来的五年最值得做的行业是什么?几乎可以听到相同的回答:当然是新兴产业。许多人能一口气数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
不少浙商还会欣喜地告诉你,他们正在掘金新兴产业。
浙江华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伟博士现在的心情很不错。“我们企业研发的汽车点火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大得无法想象。”他说,两年前,他和投资人同方集团掌门人朱志平几乎只谈了15分钟就敲定了在杭州设厂进军半导体行业的战略。首期投资3000多万元的工厂设在余杭,引进了4位美国博士,专做工业半导体芯片和模块。
20多年来坚持做物联网传感器的陈贤兴也终于等来了收获期。他得意地说:“中国市场每一张ETC卡都要付我钱,因为里面有我们利尔达科技的贡献。”
到新兴产业“淘金”,已成为商界、学界的共识。刘亭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地号召大家“投身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也在浙商全国理事会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时期。他建议浙商尽快到澳大利亚等天然气、煤、矿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投资,加快布局资源类产业。
但推开新兴产业之门,并非人人都能“挖到金矿”。
100多年前,人们蜂涌而至到美国西部淘金矿,许多人并没有发财,倒是在金矿里做牛仔裤的、开赌场的发了财。华芯科技的李伟用这个并不新鲜但很恰当的比喻,提醒人们“不要听风就是雨,看到新兴产业就往里跳”。
7年前,李伟想进入多晶硅行业,但当时硅的价格已从50元一公斤涨到400元一公斤,而且到发改委备案的材料已经一大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华睿投资的宗佩民每天都在全国各地找项目,这位经验丰富的投资商直言:新兴产业本来是金矿,但大家一哄而上,可能就面临陷阱。
李俊峰说,几乎每个省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全国约有100多个城市做了新能源规划,上海、深圳等城市都表示要打造上千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此时最需要大家保持冷静。
据李俊峰介绍,风力发电,全球前十大制造商占据了95%的市场;光伏发电领域,全球规模前15名制造商占了60%多的市场。“投资此类项目,必须能为社会提供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廉价能源,在未来的市场中才有生存空间。”
他进一步透露,全球多晶硅需求每年10万吨,现在中国就有4万吨产能,而在建的有30万吨,肯定会有一拨儿人掉进陷阱。“但我相信聪明的浙商不会。”他说。
资本剑指何方?
对浙商们来说,仰望星空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让资本飞”。
浙商资本究竟有多大?据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最新数据,目前省外浙商在国内有6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投资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而省政府新闻办此前曾发布数据,约100万浙商走出国门创业经商。浙商在省外、国外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分别再造了一个浙江。浙商资本中,最吸引世人眼球的当属温州资本。
经过多年实业的积累,浙商显然已经有了“让资本飞”的冲动。这当中,产业资本流入房地产是一个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浙江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妙川在浙商全国理事会上称,尽管2010年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元年,但今后投资房地产仍有盈利空间,只不过没有暴利,每年还会有10%的利润。
几乎所有论坛上的嘉宾都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还将维持至少10年的牛市。而记者也注意到与此观点似乎耦合的一个数据,在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业调控元年”的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加大楼市调控之际投资房地产无疑风险大增,投资新兴产业亦需提防陷阱,那么投资资本市场呢?
2010年初,本报记者曾参加中国经济年会举行的一场“闭门会议”。彼时,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沙钢集团的沈文荣等实业家均表示,相信沪指在年内能上4000点。言犹在耳,沪指仍在2900点一线挣扎。
未来五年,还有什么“让资本飞”的捷径吗?被誉为“中国最会赚钱农民”的鲁冠球在最近一次企业内部讲话中认为,向垄断领域进军可能是一条路。
鲁冠球感慨地说,得益于国家政策放开,万向获得了民生人寿的控股权,保监会正式批准他的儿子鲁伟鼎担任民生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这在过去是不允许的。
然而,中国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垄断行业中民营资本进入的比重仅20%左右。
让许多浙商感到宽心的是,从“非公36条”到“新36条”,国家对民资的管控是越来越宽松。可以确信的是,“十二五”期间民资将有更多可作为的领域。
引流民资,温州已在努力。搭建股权营运中心,成立风险投资研究院,组建温州民间资本服务中心,试图通过这三个平台为民资打开更宽阔的空间。
阻碍浙商资本增值的“玻璃门”、“弹簧门”等,有望被进一步移除。未来五年,浙商实现“让资本飞”的梦想,或许并不是一场奢侈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