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
有些事,现在不去做,这辈子就不可能做了。即将大学毕业的王博(化名)不想后悔,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决定骑着单车从广州回到杭州的学校。
经过14天的骑行,“我终于回来了。”昨天中午,王博骑到了苏堤,激动地给我们打来了电话。这个第一次长途骑行的小伙子,在1700公里的旅途中,遇到了太多令他感动的人。“这让我备加珍惜现在,今后会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骑行回校
重走父辈的回杭路
王博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四学生,1米9的个头,黝黑,精瘦。
即将毕业,王博坦言就业压力很大。“之前进行过好几次面试,都不怎么顺利,感觉自己的信心有点被削弱了。”他说,骑车回校是临时作的决定:一方面是想给自己减减压,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父辈的影响。
王博的老家在丽水,3岁不到就被带到了广州的父母身边。“我父亲是纯朴的农民,当年父亲和姑父是开着辆拖拉机从丽水南下广州打拼,走的正是我这次的路线。” 他说,他这次是循着父辈的足迹,踏上了回杭路。
但王博还是瞒着父母,偷偷骑车回校的。“这次我总共花费了4000元左右,一部分是压岁钱,一部分是父母给的。他们不知道我具体要骑到哪里。不然不会答应。”王博笑着说。
有了骑车回校的念头,他就查阅了许多资料,去户外运动商店买了一辆2500元的自行车,买了两份地图和装备,带上干粮,在2月11日正式上路了。出发的时候,他的口袋里只有600元。
想起《搭车去柏林》
遇到了一路的好人
刚出发的几天,南方一直下雨,这给王博骑车带来了困难。雨水、疲劳、孤独纷涌而来,他说,当时真的很想放弃。
2月17日傍晚6点,王博骑到旧县一个山区。当时,天已经暗了下来,雨水打得他满身湿透,四周寂静得可怕,干粮也没有了。他看着空空的背包很想哭。他很想拼命往前骑,可是却已经没力气了。
这时,他脑海里浮现出看过的一部片子《搭车去柏林》,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拦车。可是,这里是个盘山公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鲜有汽车经过。拦了三次,最后,一辆面包车终于答应载上王博和他的装备。司机叫小邹,一听到王博骑车回校的计划,二话不说,驱车数十公里将他送到南阳。
在这次骑行旅程中,王博共搭了4次车。司机们在知道他的骑行计划后,都无偿将他送到了目的地。“以前一直觉得社会很复杂,没有人情味,但是现在我觉得社会还是非常有爱的。”
在去南平的路上,他向一位正在劈柴的师傅问路,师傅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里离南平还有30公里呢,天黑了你不要往前骑了,可能会碰到野猪的。”王博也累了,想在这户人家边搭个帐篷,师傅说,“就睡在我家里吧。”王博了解到,这户人家也是刚到当地打工的重庆人,经济并不宽裕,但那顿晚餐,这户人家端出了家里最好的菜,排骨、卤味,还炒了五六个菜。临走时,男主人看着疲惫的王博,还想挽留他一天。
他的行囊里
有一本书,一部电影
长途、寒冷、逆风、雨水、孤独是王博在这次骑行中最深的感受。
王博的行囊中放着一本书,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电脑里还存着一部他很喜欢的电影《练习曲》。
每当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他便会拿出《不去会死》、《练习曲》一遍一遍地看,让自己在逆境中不断得到鼓励。
有苦当然有甜,王博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路牌、美景等拍摄下来。此刻他的小小相机里装满了旅途的回忆。在赏美景的同时,他也不忘去潇洒一回:驱车到达福建新泉时,他小奢侈了一把,去泡了回温泉;到达沙县时,尝尽了正宗的沙县美食。
每天休息时,王博便会拿出日记本开始记录。
虽然每天经过长时间骑车,他的身体已经很疲劳了,写出来的字也模糊潦草,但他还是坚持。空闲时,他还会拿出论文来修改。“我的旅途很充实。”
记者 孙燕 实习生 范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