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1日讯 近日,由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主办的“浙江民营经济年度论坛”上,宗庆后、汪力成、南存辉等数十位浙商齐聚一堂,围绕着“十二五”开局之年浙商如何转型升级以及在富民强省中所承担的责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曾经凭抓住机遇而快速成长的浙商们意识到,如今需要的是“发展战略”。
谈经验:转型之急
站在2011年的新起跑线上,看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带给制造企业的巨大压力,浙商们面对转型升级这个老话题,其实已经在新的时代特点下感受到了新的压力。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此作了形象的概括。他分析,过去的很多年,浙江绝大多数是靠着在网络或者市场营销竞争战略的优势在竞争中取胜,极少有企业真正是靠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是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优势在今天和未来,反而成为了转型升级的“负累”。
“市场在逼着你必须转型升级。”汪力成如是说。
从2000年的时候就在产业链当中瞄准了产业链最高端——光纤一体化方向发展,迄今为止,从光纤技术的一代、二代、三代技术纷纷突破,到2008年正式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在金融危机中实现逆势上扬,浙江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则用自己的实践来说明,企业转型升级从来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能凭借一时的冲动。
与此同时,在场的企业家们也谈到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前瞻性、抱团“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以及建立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等。
谈趋势:多元化之惑
面对房地产的诱惑,面对资本运作的暴利收益,还有面对如今年轻创业者们的浮躁心理,这些曾经经营制造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创业致富的“老浙商”们,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创业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转折?
在2011年高调宣布要走多元化之路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论坛上坦言:“过去这么多年一直坚守着制造业,是因为制造业更为稳健、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从事其它行业。今天要走多元化道路,是因为我们的饮料业已经做大做强了,已经有这样的实力去从事多元化投资,来分担单一主营业务的风险。”
同样从修鞋匠起家、过去27年一直都坚守制造业的南存辉,,而今也逐渐对资本运作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我觉得不要去争实业好还是虚拟经济好,只要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社会进步的,我觉得都是好的。”南存辉同时也透露, “十二五”期间,他也在思考做一些投资,“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小钱,集合分散的民间资金成立一个投资基金,去扶持一批优秀的创业者,那也是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而最近刚刚宣布退居管理层二线的汪力成,则认为企业家还是应该坚守主营业务。为了坚守制造主业,他在2007年彻底“强迫”自己退出了房地产业。
谈变革:创新之路
在制造领域,华立已经几经变更,从最初的仪表电器到后来的生物医药,再到最近在尝试着和中石油合作开发新能源业务。但无论是仪表还是医药,华立在制造业的成长都与创新密不可分。
到底是多元化、走资本运作之路,还是坚守制造主业?似乎并没有一个必然对错的答案。浙江大学社会部主任史晋川更关心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他认为,浙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走多元化与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认为,浙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相对滞后,以及温州等地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并非因为房地产或者其它的投资“吸金”导致,关键问题还是制造业本身创新制度的缺失导致。因此,浙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走多元化与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方面竞争秩序极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欠缺;另一方面是我们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体制也还不够完善,金融行业进入门槛偏高。”史晋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