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
前天晚上8点,记者所在的一个QQ群,忽然跳出一位父亲的求助信息:快来帮我女儿做一道数学题,如果做不出来,老师又要怪我们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了。我女儿都快哭了。
这位父亲的女儿名叫静静,读小学五年级。是什么样的题目,让家长也犯了难?群里有好几个理工科的硕士生,大家七嘴八舌开始讨论计算起来。
十多分钟后,有人做出了答案。不过,这个结果实在太“悲摧”了,让人怎么看都觉得匪夷所思。
一道五年级奥数题,难倒很多人
题目是这样的:
祖孙三人,孙子与爷爷的年龄之积是1521,而爷爷、父亲、孙子三人年龄之积是完全平方数。请问,父亲的年龄是多少岁?
QQ群里,小于是刚毕业的理工科硕士,他做这道题目大概用了10分钟。他的具体解法是这样的:
孙子与爷爷的年龄之积是1521,将1521做因数分解,即1521=3×3×13×13;排除其他可能性,唯一的答案应该是孙子13岁,爷爷117岁。
根据“爷爷、父亲、孙子三人年龄之积是完全平方数”这个条件,在13到117之间的完全平方数有25、36、49、64、81、100六种可能性。
“可是,这也不太符合常理了吧。”小于虽然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很有自信,但却迟迟不敢写出最后的答案,“祖孙三个人的年龄,怎么搭配都有问题。”
下面,是小于列出的三个人年纪的各种组合:
如果爸爸是25岁,爷爷92岁有了爸爸,爸爸12岁有了现在的孩子;
如果爸爸是36岁,爷爷81岁有了爸爸,爸爸23岁有了现在的孩子;
如果爸爸是49岁,爷爷68岁有了爸爸,爸爸36岁有了现在的孩子;
如果爸爸是64岁,爷爷53岁有了爸爸,爸爸51岁有了现在的孩子;
如果爸爸是81岁,爷爷36岁有了爸爸,爸爸68岁有了现在的孩子;
如果爸爸是100岁,爷爷17岁有了爸爸,爸爸87岁有了现在的孩子。
“不管爸爸是什么年龄,这看上去都是个‘悲剧’。”看了答案后,群里有人说道。
有人打趣说,看上去最后一种答案最有可能,“爷爷出生年代早,17岁早婚生孩子是有可能的。而爸爸生活的时代比较好,生活富裕身体好,87岁生孩子也是有可能的。”
老师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方法
昨天,记者见到了静静的那份数字作业。一张A4纸大小的习题卷上,共有5道奥数题。
见到记者,静静妈有些抱怨:“这样的数学题,如此脱离常识,也不知道出题的老师是怎么想的。让五年级的孩子做这样的题,让我们家长该如何向孩子解释呢?”
记者联系了静静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化名),看到记者给出的这个“离谱”答案,她认为解法基本正确。
“这个题目,好像数字是有些问题。我们出题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们用一种短除法去尝试解答一些数学题。”陈老师解释说。
陈老师说,对于这个答案,家长其实也无需太较真,“对于孩子来说,学会解题的方法更重要,这样将来升学后就不容易死读书。”
对此,记者也采访了金华五中的数学老师施老师。施老师说,学过奥数的孩子思维的确要活跃一些,成绩也会好一些。
“不过,这样脱离了实际的题目,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对待奥数题,如果一味强调解题技巧而忽略了常识,就跟高分低能一样,也无法更好地学好其他课程和适应社会。”施老师说。
记者手记
方法VS生活常识
如果这道题,有孩子算出了如上准确答案,并且毫不犹豫地填写在答卷上,那么,这就是真正“悲催”的事了。生活的逻辑,在他眼中已经完全被扭曲了。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笑话见诸报端:对电灯原理了如指掌的理工科博土,却不知道灯泡要多少钱一只,该去哪里买。仔细想想,这样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埋下祸根的?
尽管,孩子还在上小学,尽管,学习方法很重要,但了解生活、了解现实,是一门更重要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