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4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下楼村是浙东南一个古朴山村,距离温岭市区16公里。村里的养殖户徐明发至今都不知道,家门口那座假山绿树掩映的宁静院落,就是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和试验基地——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我省将综合开发包括潮汐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来自海洋的能源开发,有哪些特点?记者实地探访了建成25年,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法国朗斯潮汐电站和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电站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58岁的王道增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检修部主任,主要负责站内6台机组的检查、维护和修理和技术改造等问题。
乐清湾江厦港口,东海水潮起潮落,潮汐电站默默无闻地运转着;当年首批进驻电站的员工,大多从飒爽青年变为风霜老人,部分已退居二线。多年来,在我省及全国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建设中,王道增和他的同事们扎扎实实地站好了“第一班岗”。
“潜水员”变身重要技术员
潮汐发电,就是利用潮汐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建设潮汐电站,先要建一道拦海大坝,把海湾与海洋隔开形成水库,厂房内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当水从水库流向海洋时,机组便能发电。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已相继建设许多小型潮汐电站,但大部分由于选址不当、设备简陋等原因,逐渐被废弃;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为了深入开展有关潮汐发电多项课题的研究,为今后更大规模开发潮汐能源提供经验,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兴建被提上议程。1972年,电站经国家计委批准获建,1985年建成。
和大部分来自科研院所的“元老级”员工相比,出身海军的王道增,原本是一名负责水下作业的专业潜水员。1981年,他来到当时仍在建设中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一干就是30年。期间,随着对潮汐能源发电的了解熟悉,他也从电站中一名特殊的“水下工作者”,成为专业的潮汐能源研究技术人员。
王道增告诉记者,从发电原理来说,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并无根本差别,但潮汐能源还有许多特殊之处。
“潮汐电站以海水为工作介质,设备常年浸泡在海水中,防腐蚀、防海生物附着的问题,是大多水电站没有的。”
对检修人员来说,凡是遇到机组安装及检修、清理闸门等情况,都需要由潜水员下水进行作业。“碰到机组检修时,需要潜水员到水下,然后沉放闸门,把机组内的水放掉,再由技术人员进行查看检修、清理门槽,以免沉放闸门时被海洋生物及杂物阻挡,影响闸门开关的密合性。”
王道增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站设备许多都较为老化,厂房也没有如今的自动化,每当潮汛来报,机组发电的操控大多经由人手,检修人员也通常24小时待命,一有情况就立即出动。
穿“太空服”摸黑水下作业
据介绍,潮汐虽有较规律的周期变化,但也存在着日不等性和月不等性,不同时期,潮水涨落的周期和强度常常发生改变。王道增表示,根据过去经验,每个月基本在农历初三、十八两天潮水最大,最大潮差能达7至8米,发电量也相应达到顶峰。
据他介绍,在正常情况下,潜水员基本每个月都要下水检查设备,一般是做些调整、清理的工作,此外,每台机组基本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小修”,五年一次大修。
据介绍,乐清湾是个狭长型的封闭港口,潮水由东海直接灌入,水深约11米,水底有大量泥沙及海洋生物。在工作前,潜水员都要穿上一套形似“太空服”的潜水装备,反复检查后才能下水。
王道增告诉记者,那套潜水服穿在身上有150多斤,一旦破损,哪怕只划了一个小口子就再也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定做一套。服装的样式型号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基本没改变过,造价则从当时的150元涨到了如今的1800多元。
据他介绍,电站以往在安装一台新机组时,要耗时一个多星期,潜水员每次下水,都要在海水中连续工作一两个小时。潜水服的重量、水下的漆黑不见五指,都给灵活快速作业带来了挑战。
“海水流动快,水下压力也很大,那时考专业潜水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基本和飞行员差不多了;但我们在水下基本待一两个小时就要上来透透气,换个人。不然,水下时间一长就能感受到海水的挤压,胸闷头晕。”
同时,潜水员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哪怕轻微的感冒流涕,也无法下水作业。“在水下,氧气是经由水上的管道直接送入呼吸面罩,一旦鼻塞呼吸不畅,身体内外的气压无法平衡,在海水和送气的双重压力之下,人体会马上感到剧痛。”
在这样的技术保障下,2007年10月,代表国内最高技术水平的新型潮汐发电机组、我国“863”高新技术发展研究项目之一的6号机组,在电站投产运行。与前五台机组相比,6号机组属于新型的双向卧轴灯泡贯流式,增加了正、反向水泵工况,能加速库水位的升高或降低,增加电站运行的灵活性,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益。至此,电站总装机容量提高至3900千瓦,仍居全球第三。
同时,近几年电站正逐步加大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针对潮汐机组防腐防污问题,研究并努力改进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通过大坝标准化改造和水库清淤工作,恢复库容以增加设备利用小时和发电量。
生态环境和谐牡蛎“成灾”
我省潮汐能
已具备大力发展条件
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拥有6696公里的曲折海岸线,港湾众多,潮汐能源丰富。在江厦潮汐试验电站30年的运行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内外专家,都看到了潮汐能开发的广阔前景。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在建设生产中完成了许多科学试验课题。实践证明,潮汐电站不会对港湾造成严重的淤积,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江厦港类似的狭长型港湾,筑坝前后基本流态没有大的改变,水库充水时带进一定的泥沙,在落潮泄水发电时大部分都将回到库外,水库可长期运行。
同时,潮汐发电电量稳定,可做到精确预报;建设潮汐电站不需当地移民,不仅无淹没损失,相反还可围垦大片土地,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在浙江省这样人多地少、农田宝贵的沿海地区,是个突出的优点。
据介绍,根据1985年我国沿海潮汐能资源普查成果,全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年总发电量为619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为21580兆瓦。其中浙闽两省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年总发电量为619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为19130兆瓦,分别占全国的88.5%和88.6%,尤其以浙江三门健跳港、福建福鼎八尺门潮汐开发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最早,论证次数最多,最具开发潜力。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到2020年将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
据了解,2009年5月,电站的主管部门、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与三门县政府签订了健跳港潮汐电站开发协议书,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如今,“浙江健跳20MW潮汐示范电站预可行性及电站建设相关技术研究”已正式启动,建成后,健跳潮汐电站装机规模将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5倍。
如今,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运转发电,并兼有围垦、水产养殖和海洋化工、交通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
据介绍,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自1985年底竣工后,历经多年风浪的考验,年平均发电量为720万千瓦时,截至去年已累计发电超过1.6亿千瓦时,为温岭经济发展立下了功劳。
此外,电站建成后为当地围垦5600亩农田,可耕地4700亩,几乎相当于温岭耕地面积的1%,围垦种植水稻、棉花、柑橘等带来的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同时,与建站前或邻近海湾相比,江厦港生态系统中的若干资源反而更加丰富了,包括网箱养鱼、滩涂种植等,电站水库范围内有海涂1800亩,水库水面面积1200亩,水库及海涂用来养殖对虾、鲈鱼、贝类等海产品,由于库区受自然灾害影响小,水库四周溪流有淡水入库,富有营养并降低了海水的盐度,库区水产养殖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
良好和谐的海洋生态,除了令库区的水产养殖户年年受益,偶尔也会给机组运行带来“烦恼”。
王道增告诉记者,由于周边海水生态完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每次潜水清理水下闸门,大批牡蛎“成灾”的现象,都会让检修人员十分头疼。如果门槽上的牡蛎不彻底清理干净,就会导致闸门开关的密闭性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发电效率。
回忆20多年与牡蛎的“战斗”,王道增无奈笑言:“我们基本一段时间就会下水清理一次牡蛎;最夸张的几次,闸门上密密麻麻吸满了几百只牡蛎,有时换几批人下去都清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