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2日讯
看着“存折”上的数字,金师附小五年级(1)班学生小豪很发愁。
“就剩下这点钱了。”昨天上午,小豪硬着头皮找到班主任厉菁菁,“这个周五发工资吗?再不发,不够买作业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糊涂了,这对师生在搞什么?
别担心,这是五(1)班全体同学正在进行的一个教学实验,名叫“虚拟银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赚钱”,然后用钱免作业、买座位、竞拍文具等。
在这个游戏中,除了钱是虚拟的,其余一切都是真实的。
为什么发明“虚拟银行”
精神鼓励不管用“经济刺激”来帮忙
“虚拟银行”的发明人,是五(1)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厉菁菁。
厉老师从教9年,现在的五(1)班是她从四年级接手的。
一开始,厉老师对孩子们采取传统的“精神鼓励法”,推出了“星级大战”计划——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笑脸,到学期末,排名前三位的个人和小组,厉老师奖励一顿肯德基。
然而,这个办法实行一年后,渐渐失效了。这时,厉老师读到了著名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中的一些案例让她深受启发。
经过反复推敲设计,2010年9月,“虚拟银行”在五(1)班横空出世。
孩子们怎么“赚钱”
有工资、奖金,还可以“理财增收”
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似,“虚拟银行”的赚钱方法主要有三种。
1.工资。每人每月600元(虚拟币,下同)。五(1)班全班50个同学,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一人一岗,如“粉笔保管员”,“银行管理员”、“作业登记员”等,所有岗位都由学生自己申请,每个学期需要重新竞聘。
2.奖金。厉老师会对每个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进行抽查,据此给予100~200元的奖励。另外,学业上的表扬、获奖、提早背书都能够得到10~100元的奖励。而在家里,做家务、孝敬长辈、帮助老人等,也能获得几十元的奖金。
3.理财。孩子们还可以进行投资,最普遍的是同学间的借贷,计算利息;还可以通过买卖交易,赚取差价。一个学期下来,有些善于理财的同学存款超过了1万元,当然也有申请破产的孩子。
为了保证“虚拟银行”运转的公开透明,厉老师特别设立了“银行管理员”记录账目,以便每个学生进行核对。
如果孩子对奖金分配有异议,也可以向“银行管理员”提出申诉,拿出证据或者证人,证明老师给少了或者给多了。
另外,很多在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也主动当起了“虚拟银行”辅导员,由他们指导孩子们如何使用记账本、如何进行利率换算等。
赚来的“钱”有什么用
可以买座位、免作业、竞拍文具
在“清清楚楚赚钱”之后,孩子们开始“明明白白消费”,除了看电影等娱乐项目外,主要还是花在了学业上。
1.买作业:这是孩子们花钱最多的地方。小到平时的抄写课文,大到寒假作业,都可以花钱免除。目前的行情是,抄写100~200元;寒假作业8000元,但有个附加条件,期末考试成绩要高于95分。
2.买座位:班上的50个座位就像“商铺”,每个学生都要花钱购买自己的座位,基础价一个学期800元。
因为有些同学理财不善,没钱买座位,就只能花钱向别的同学租,第一排月租200元,中间的更贵,后排则便宜一些。
由此还产生了“座位投资”——有钱的学生,会一口气买下好几个座位,自己坐一个,其他的出租赚钱。
3.竞拍文具:班里每个月有1~2次拍卖,同学可以把自己不用或者不喜欢的文具、衣服拿来交易。
刚开始,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结果不到一个月,有个小男孩的资产就变成了-2000元,不过,他现在已经学乖了,拍卖的时候会给自己设个底价。
这个实验有什么效果
厉老师说,孩子学习好了,也懂事了
“虚拟银行”已经实行了一个学期,厉老师觉得,这个实验提高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刚开始,很多孩子也是为了赚钱做家务、阅读课外书,但现在,孩子们都已经养成了相关的好习惯,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厉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小茹原本是个很不活跃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平。自从在一次“拍卖会”上看中一套彩笔却囊中羞涩后,小茹决定“努力赚钱”,渐渐整个人都有了变化。现在,她常常主动向父母要求干家务,积极认真地阅读课外书,并和同学们进行探讨,“小茹进步很快,语文成绩冲进了全班前3名。”
小进则是个优越感很强的孩子,在家里受宠,到学校也不改“小霸王”本色。有了“虚拟银行”后,他为了赚钱开始为父母端茶递水,越端越懂事,渐渐学会了体谅和关心父母,“小进学会的是换位思考,脾气好了,也多了份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