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24日讯有人说,股市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反映,有时比经济学家的预测还灵敏和精准。
近几个月来,海洋航运板块和海洋工程装备股票表现特别红火,远远跑赢大盘,似乎预示着海洋经济热潮正扑面而来。股市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反映,恰恰契合了我们这次海洋经济采访得出的结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1月中旬,杭州又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难得下雪的舟山群岛也飘起了片片雪花。尽管外面冰天雪地,但宁波、舟山两地涌动着的海洋经济发展热流,时时追逐和感染着我们记者。听到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海洋经济盛宴是那样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看到的一个个场景,让我们似乎听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脚步是如此的明快和清晰。特别是叠加在一起的感受,更是让我们想象到蓝色海洋文明是多么值得憧憬和向往。
海洋经济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新闻背景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已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海洋,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每次重大采访,按惯例都要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网上大量的海洋经济背景资料,让记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谁能赢得海洋经济发展的先机,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数据显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仅已探明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将达3万亿美元,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之内的沿海区域。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并进一步预言,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或许不在亚洲,但肯定在环太平洋地区。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地球上的最后空间。面对这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世界各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海洋。沿海发达国家早就制定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日本人想建海上城市,美国人欲造海底城市。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的激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蓝色海洋文明的鼎盛时代。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力量积蓄,使我们又开始信心满满地迈向深蓝。今年1月初,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日前又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国家每一次亲近海洋,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新的发现、新的财富、新的发展、新的文明。
从跨海大桥到迈向深蓝——舟山从跨海大桥到伸入太平洋群岛,宁波从杭州湾大桥到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视角转变折射出两地抓发展机遇意识是如此的敏锐和快捷,标示着浙江发展将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并进入陆海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3年间,浙江先后有两座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一座杭州湾大桥,一座舟山跨海大桥,都创造了世界纪录。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5座大桥连接起来的舟山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
如果说相隔一年半建成通车的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是把大海与大陆相连接,让沿海地区更快融入到更为广阔的经济圈和城市群,为这些地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这次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启动,是把浙江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让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陆域更快走向更为广阔的大海和世界,为全省提供了更加深远影响的发展机遇。
杭州湾大桥缩短宁波至上海距离120公里,实现了杭州湾南北两岸“天堑变通途”的梦想。近日记者采访慈溪市大桥开发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一座已然成形的小城市依托大桥快速崛起。当然,杭州湾大桥建成不仅仅为周边城市提供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为加速浙江融入长三角大经济圈和国际大都市群提供了良好机遇。
机遇意识特别敏锐的宁波,前不久又提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如果说建造跨海大桥,更多的是把发展目光从沿海向大经济圈和大都市群扫射;那这次打造国际强港,更多的是把发展目光从陆域投向海洋和世界,寻找更为广阔市场。他们凭借1562公里的海岸线,拥有30万吨级船舶自由进出的深水港,货物吞吐量居世界首位等优势条件,把未来发展竞争制高点放在加快打造国际强港,不失为一个大手笔。他们试图通过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贸易港,打造临港大工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金融、信息、物流现代服务业,为未来发展开启新引擎。
无独有偶,舟山也赢得了宁波同样的双重机遇。
舟山跨海大桥建成,使舟山结束了与大陆只能舟楫往来的历史,让海岛与大陆之间变为坦途,为舟山群岛融入大经济圈和大都市群创造了良好机遇。
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海洋经济已占经济总量70%的舟山来说,这种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是不言而喻的。在舟山采访中,人们在讲到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独特地理位置时,总是习惯借用年近90岁的水利专家钱正英老人讲的一句话:舟山是我国唯一真正直接伸入到太平洋的群岛,是最具备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地区。舟山尽管是浙江陆地面积最小的一个地区,但加上海洋就成为面积最广阔和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正是如此,他们对“再造一个新舟山”更有一种饱满信心和十足底气。
从现在开始,浙江人都要确立起一个理念:浙江不再是仅仅在10万平方公里陆域上发展经济,而是在36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和海洋的广阔空间中发展经济。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并进入陆海统筹发展,标志着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对浙江未来发展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对浙江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如何评估都不会为过。
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将脱颖而出——重视市场建设始终是浙江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这一经验的具体写照,可喜的是,宁波、舟山都把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放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何谓经济快速发展?有一种解释是,让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等重要元素快速流动,它的最合适载体就是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与全省星罗棋布的商品市场是紧密相关的。义乌小商品城就是众多商品市场的佼佼者。去年小商品城成交额首次突破450亿元,一直领跑全国单体商品交易市场。更重要的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对撬动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很难用数字来说明的。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与过去讲的大港,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大港主要体现在货物吞吐量,再多的货物到此转转手走了,用他们话说充其量也不过是“酒肉穿肠过”,留下的经济“含金量”不高;强港则不同,它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具有“贸易港”功能,港口就是一个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许多大宗商品不仅在这里交易完成,并通过一流的港口物流体系运往各地,这样的经济效益就会几倍甚至几十倍升值。但凡国际强港都是这样。荷兰鹿特丹港,其80%的吞吐货物、大宗商品都是通过港口交易平台完成的。
令人欣喜的是,宁波、舟山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隐约可见,特别是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的大手笔更是鼓舞人心。宁波去年液体化工等六大生产资料交易额达420亿元,他们打算再用5年时间建成5个在全国或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现3600亿元以上的交易额。舟山首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雏形初现,一期15000平米交易场地正在装修,集成了交易、信息、航运、通关、金融、船舶等六大功能的软件平台正在加紧开发,争取上半年上线试运行。三五年后,争取年交易额达数千亿元。
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个义乌小商品市场,让一个中等城市快速成长,让一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让众多企业商家快速致富。随着海洋经济发展,全省形成若干个甚至一大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诸如液体化工、铁矿石、贵重金属、塑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依托强大的海洋运输、国际强港物流体系、现代信息和金融服务,再注入物联网、互联网科技元素,对临港大工业发展的带动,对内陆腹地经济的推动,即使再造一个海上浙江,都是值得美好期待的。
最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从舟山船舶制造修理业到宁波海工装备制造业,可以看到诸多海洋产业中这一最璀璨“明珠”光彩熠熠,或许正是它,会为浙江从制造业大省转变为制造业强省提供很好的契机
有两个数据值得注意:一个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这些年都以113%平均速度在增长,增幅一直高居诸多海洋产业之首;一个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总投资将超过2500亿元。谁占据海工装备制造业广阔市场,谁就拥有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难怪有人把海工装备制造业比喻成海洋经济产业中最璀璨的“明珠”。
走进舟山六横岛屿,随处可见船只修造的船坞、泊位、吊车。记者走进两个修造厂,都有十几艘巨大船只静卧或停靠正在修理中,一年产值都在近10个亿左右。舟山船舶制造修理企业已近百家,去年产值达549亿元。去年8月,浙江省第一艘32万吨原油轮在长涂岛点火开工,刷新了我省在建船舶最大吨位纪录,也是我国目前建造的吨位最大的原油轮。
宁波海工装备制造业已然崭露头角。宁波“东方电缆”能够生产出一根粗约20厘米长达20多公里的海洋电缆,是目前我国极少数能够生产110千伏海洋电缆的企业;奉化一家造船厂建造的一艘约3000吨深海工程探测船,价值相当于两条10万吨普通船舶;慈溪“天生”公司研究生产出科技含量相当高的深海探测密封件产品,具有深海广泛应用和国际市场潜力;江北区中策集团能够生产大功率柴油机,让我国大吨位船舶有了自主品牌的强劲“心脏”。
在感受到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这种喷薄欲出生命力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许多省相比在海洋工程制造业发展上的差距,更不要说与国际一流相比差距更大。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正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时,我国许多省已然出现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相对我省在这方面还是一块“短板”。卫星、飞机、军舰、高铁、海上钻井平台等,都有浙江民营企业制造,但大多是零部件,缺少整机制造的企业。这显然与我省的制造大省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包括海工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空间很大,需要高科技、大资本,各国都把它视为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培育。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传统船舶企业和有一定实力的制造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时下世界各国一种潮流。我省是船舶制造业大省,民营资本雄厚,制造业相当发达,海洋科研水平比较先进,具有发展包括海工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诸多优势条件。这次应该借助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快海工装备和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我省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华丽转身。
特别想对浙商群体说句话,包括海工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会成为下一个投资获利颇丰的蓝海,更会成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
岛屿经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宁波梅山岛和舟山六横岛,海洋经济首先在他们那里蓬勃发展起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两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已然跃出海平面
走进宁波梅山岛、舟山六横岛,两个岛屿扑面而来的海洋经济发展热浪,还有两个海洋新城充满活力的兴旺景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省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合理开发利用“多岛”,列入这次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岛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处在紧靠国际航道的六横岛,是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处,又具有漫长海岸线和深水港资源。海洋经济在这个岛屿即使用铺天盖地来描绘也不会为过。有数家国家级大型船舶修造企业加盟的船舶修造产业集群已然形成,他们目标是冲着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船舶修理基地而去的。中外大型石化企业投资的石化储存中转加工综合项目轮廓初显,今后30万吨装载石化产品的船舶可以停靠进出。30万吨煤电水一体化和亿吨铁矿石中转等项目的投产,将使之成为大型物流中转的理想之地。依托37公里海岸线和国家一级渔港,打造舟山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六横整个岛屿都焕发着海洋经济无限生机和活力。
面向太平洋、背靠长三角的梅山岛,紧挨宁波大港,土地资源丰富,腹地经济发达,特别是享有保税港区政策。海洋经济发展更是风生水起,活力四射。建造大型集装箱码头,拥有5个7至10万吨的集装箱泊位,年吞吐集装箱300万标准箱。打造有色金属、固体化工、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冷链物流、葡萄酒等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梅山将成为集运输、吞吐、仓储、中转、交易、海关等全部功能的物流岛。整个“十二五”期间,这座小岛的总投资将达到500亿元。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梅山岛正意气风发地走来。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两个岛屿尽管工业产值都超100多亿元,但海岛特有的蓝天、白云、沙滩仍是那样的纯净。两个原本以农业、渔业为主的小岛完成了蜕变,两个初具规模的海洋新城正款款走来。六横小城的欧陆风情街,酒吧、酒店、餐馆鳞次栉比,各种肤色的外国人穿行其间,连摆水果的大妈也能与老外说上几句英语。梅山岛城郊山坡上植被保护良好,滩涂上渔网星星点点,特别是与海岛大陆间将形成一个人工闭环,原本混黄的近海海水有望澄清变蓝,成为沿海一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两个岛屿更是把滨海旅游定位为整个岛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岛屿经济顶层设计已经充分考虑滨海旅游元素。这是对未来发展的智慧思考。大凡海岛经济发展都会充分体现滨海旅游这一天然优势。这既是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态开发、保护和发展岛屿海洋经济之考虑。
相信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梅山、六横发展模式肯定会复制到更多的岛屿,岛屿经济与新兴小城同步成长,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
人们一边在忙碌劳作,让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一边在尽情享受生活,让海洋、城市带来更多的欢乐。这就是我们这次海洋经济采访所看到的美丽动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