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24日讯(记者 戴睿云 通讯员 马丽君 王文平)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经打动多少老人的心。日益增多的空巢家庭,让老人们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渴求越来越急切。新的一年,西湖区的老人有了更幸福的承诺。
“我区今年将投入2600万元,升级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和水平,让更多老人无需离开自己的家,也能安享晚年。”西湖区民政局局长章岳定说。这2600万元将用来实施居家养老的各类实事项目,完善居家照护、医疗保障、文体娱乐、维权帮扶敬老服务。
我们走进社区,真切感受到这些正在实施中的居家养老实事项目,给老人们送去的温暖。
西湖区古荡街道嘉绿苑社区里有个名叫“康乐苑”的地方,最近挺出名,据说是家能够在白天“托老”的地方。我们慕名来到了这里。
“康乐苑”不仅宽敞,设施也齐全。休息室有3个,配有6张床位供老年人休息,老人中午可以在这里午睡。配餐室(含阅览室)配有就餐、送餐设施及报刊、图书。运动健身室配有7台适合老年人及残疾人使用的室内运动器。医疗保健室配有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老年课堂配有基本的教学设备和用具。
我们来到“康乐苑”时,正值周一上午。有近十位老人在这里聊天、健身、看书。医疗保健室里,来自杭州健康社区服务中心的斯加英医生正在坐诊。“每周一三五上午,我都会来这里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服务。今天早上已经来了14个老人量血压了。”斯加英说,所有来过的老人,她都会进行跟踪服务。
阅览室里,85岁的秦玉荣老奶奶正在和社区的老龄工作人员丁嫣聊天。“4个孩子都不和我住,一个人挺闷。‘康乐苑’开张后,我白天就来这里坐坐聊聊天,再也不会在家守着电视看一天了。”秦玉荣说。丁嫣介绍,“康乐苑”还能提供中餐服务,只要老人提出需求,助老员就会去街道老年食堂买饭菜过来。常常来这里下棋的吕正之老人,就提出以后天天中午来这里就餐。
“康乐苑”提供什么服务,公告牌上一目了然:从周一到周五,这里分别安排了医疗服务、法律咨询、健康咨询、老年书画学习、心理咨询等项目。“社区的党员、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还会定期去‘康乐苑’提供谈心聊天服务,老人们挺欢迎。”嘉绿苑社区党委书记朱彩华说。
据悉,今年西湖区每个镇街均要建立不少于1家的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照料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务。
镇海区:百姓事及时帮
(记者 陈醉 报道组 张霞 张如新)“高阿姨,肠胃还不舒服吗?看病的钱够不够?”一大早,宁波镇海西门社区“救助员”夏洁又操心开了,最近有几户居民刚刚领了“即时救助金”,她打算再去看一看,高银娣老人就是她最挂心的一个。
几个月前,高银娣突发肠粘连梗阻,住进了医院。不巧的是,老伴也查出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一家子一直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报刊亭,每个月收入不过千把块钱,两个人的医药费重重地“压”下来,令老俩口一筹莫展。
老俩口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求助了社区“救助员”夏洁,没想到当天就领到了1000元的救助金。老人一个劲地说:“这是最快的一次,太及时了,医院正催医药费呢!”
在镇海,“临时救助”已加速为“即时救助”,帮助116人渡过难关,救助资金2.63万元,百姓都管叫它“救命钱”。
“如今,300元以下的即时救助款,我们社区就能直接发放了,1000元以下街道就能审批。”社区“救助员”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很多救助款在1个工作日内就能到百姓手上,真正“救了急”。
西门社区是老小区,4000多户居民中低保户就有200多户,难事、急事常常发生。当了四五年“救助员”的夏洁宽心了,现在哪家有困难,社区里能先批钱。她还记得以前有一次,社区里一个低保户摔伤了脚,没钱医治,临时救助金一时到不了。而很多其他形式的救助都需要医药单据。
“困难户根本没钱支付医药费,这样的救助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无奈之下,她只能东奔西走帮他捐款,不过,以后这样的“尴尬”将不复存在。
“百姓的困难多种多样,下放到社区的‘即时救助’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按需供给。”在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眼里,“即时救助”不应该框定太多的硬性条件,应该灵活多变,急百姓所急。为此,该区在每个村(社区)都建起了社会救助室,由专人负责“临时救助”的申领,把资金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安徽来宁波打工的王志刚暂住在蛟川街道棉丰村中心桥66号,去年5月,他因用火不当,引发了火灾,家里的财物全被大火吞没,温饱也成问题。
街道救助员陈红亚得知这一讯息后,第一时间上门调查火灾情况,并送上了1000元的“临时救助金”。王志刚感激地说:“如果不是当时的千把元钱来应急周转,恐怕我就要回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