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8日讯
3月21日起,《钱江晚报·浙中城事》连续推出“老人新愁”系列报道,见报后热线电话纷至沓来。今天是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即将于一个月后参加金华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向记者谈及他们对当前进城老人现象的看法。
4月23日、24日,金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将相继开幕。届时,根据代表、委员们的反馈,关于进城老人的建议和意见将会出现在本届两会的议案和提案中。
让进城老人说出自己的诉求
政协委员、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徐斌:
“首先要打开进城老人的‘言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主张。”徐斌说,他接触到的进城老人中,生活被第三代束缚着,“脑子里只有孙子、孙女,没真正想过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徐斌告诉记者,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老人的真实想法,他们渴望的东西,社会、政府才能做出有效的反应,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社区应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楼余产:
“老人进城如何安置是个难题,处理不当也会成为社会问题,所以,老年大学设置门槛是不妥的。”楼余产说,光靠老年大学不能解决越来越多的进城老人面临的问题,社区、居委会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上海每个小区新搬进老人时,社区干部都会主动上门,每个月去几次一起聊聊天,这样行动成本不高,但是能体现地方政府的人文关怀。”
“这些天我会继续关注进城老人的一些问题,掌握充足的话会把它写成今年的提案。”作为去年的人大代表、今年的政协委员,楼余产这样说道。
不妨给寂寞的进城老人找伴
政协委员、中国银行金华市经济开发区支行行长楼艳萍:
“老年人老乡的观念很强,交起朋友来不容易。”楼艳萍举了自己婆婆的例子,“我婆婆也是从农村进城的老人。以前,她的生活圈子固定在了农村,搬到城里以后,旁边没有熟悉的人,有段时间就是看电视打发时间。”
楼艳萍的办法是,鼓励自己的婆婆多参加社区、俱乐部的集体活动,“让老人们相互交流,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寂寞了,集体活动的氛围容易让老人放得开,能有伴。”
延伸阅读
周晓光:
不光保障养老还要老有所乐
本报“老人新愁”报道还引来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的关注。周晓光每年都会慰问周边社区老人,还曾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提高农村老年人的“退休金”(年满60岁享有)。
昨天,她特别通过其助理给本报记者致电,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下,呼吁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进城老人的问题以及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即便,周晓光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发展成资产规模达50亿元的集团。然而,周晓光的家庭观念却非常强烈,20多年来一直坚持和父母住在一块。
周晓光表示,她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曾经提过不少关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的相关议案,但是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老年人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
记者手记
政策再好还得落实
在老龄化加速的现在,在100个人中就有17个是老人的金华,社会对于进城老人以及全体老年人生活的关注,加上代表、委员们的献计献策,会让金华的老年人群体感受到以前不曾有过的重视。而重视之后,才会有改变。
“新金华义工”组织的负责人曾想过为从农村住进城市的老人们结对帮扶,利用空余时间慰问交流。 “但是,对于进城老人,要有整个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双管齐下的合力才行。”
当然,政策再好,最后还要落实到社区和家庭。毕竟,居家养老是每个社会单元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