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8日讯 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5亿元,比“十五”期间(1866亿元)翻一番多。投资占全省比重从“十五”的7.7%提升为“十一五”的8.1%左右。在经济发展中,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展望“十二五”期间,强化有效投资是难点也是重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台州才能实现创业创新新发展。
追上标兵、甩掉追兵:强化有效投资是战略重点
未来五年,国家部署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浙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重心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台州能否适应形势新变化,把握发展新机遇,改变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困境,投资是关键。投入相对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台州发展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市的平均投资率为41%,低于全省平均值,在全省排名靠后,投资总量也远低于嘉兴和绍兴等市。今后一个时期台州能否跨越发展,一定程度上就看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需要改善投资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台州交通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交通“211”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台州交通状况,但对外交通不足、公共交通落后、快速交通滞后等仍没能明显改善;尤其是台州建设沿海产业带,发展海洋经济,急需加快沿海通道建设。台州民营经济占主体,“低、小、散”是弊端,呈现出产业层次不高、资源禀赋不足、转型升级不力、生产成本不低、服务配套不够等特点;台州提升人居环境更需努力,应切实解决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水、气问题;切实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创业、促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需要优化投资结构。我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十五”末期的0.54∶54∶45.46调整为“十一五”末期的0.14∶52.4∶47.44,结构有所优化,但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还明显偏低。经济要转型,投资结构必须先行,投资结构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同时,要调整投资主体结构,改变我市投资主体以民间投资为主,国有投资、外商投资明显不足的局面。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先发优势不再,后发潜力不足。2010年我市外资实际利用比嘉兴少了近15亿美元,感叹区位环境欠优的使然,也要反思“筑巢引凤”的力度和气度。
扩大有效投资需要激发投资热情。台州民资丰厚,但“百姓有钱无处投资”,“政府难为缺钱投入”也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企业用工难、原材料涨价、中小企业融资难、出口型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等影响,工业投资意愿明显不足。基础设施投资渠道不畅,我市民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多、数量不大。尽管中央出台民间投资“新36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加就业,但短期仍难奏效。上述现象个中可体会到台州投资引导机制不够健全、投资渠道不够畅通、投资信息不够对称、投资领域不够开放等问题,民间投资尚未真正激活,释放民间投资热情还需“政策招待”。
扩大有效投资需要培育投资项目。规划带项目,项目带投资,投资促发展。扩大投资加快培育项目是根本。近年来,地方投资增长缓慢,投资工作难度大,难在项目的规划和培育。规划难主要是大项目规划难,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国家宏观政策、不能及时跟进国家调控节奏、不能很好地统筹地方要素资源,以致不能规划区域发展大项目,缺乏大项目带动,尤其是产业大项目,很难形成有效投资增长。前期推进难,集中在项目报批难、政策处理难、要素统筹难。
推进创业创新跨越:扩大有效投资是发展引擎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仅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也将成为台州创业创新新跨越的发展引擎。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投资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扩大再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为资本存量的增加,拉动当年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并以其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不仅在当期而且在后期进一步增加总需求。
积极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关键是要扩大社会投资,将丰厚的社会资本转化为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通过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吸引大项目,引进大企业,五年实现8000亿元的投资,比“十一五”投资翻一番。
“追赶标兵,甩开追兵”,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认真贯彻“国36条”,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把握“非禁即入”的政策原则,变“找依据”为“创先例”,变“等靠要”为“争闯试”。打破民间投资领域的“玻璃门”、“窗户纸”,开闸引水,拓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多方式、多渠道进入民生设施、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实体经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扭转工业性投资增长放慢的局面。
“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描绘好760平方公里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蓝图,要抓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机遇,实现我市沿海产业带各重点开发区块的整体提升,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大力推进省级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主平台建设,推进三门湾、乐清湾统筹发展。“四资联动”,给民资、外资、央资、国资提供投资乐土。以大平台为基础,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建设。
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突显强龙效应。要走向由资源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更加注重投资的规模效应,资金技术密集度。需要借力发展、借梯登高,谋划推出一批有利于我市产业集群构建的重大产业、园区招商项目,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国企投资眼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实力,投入大项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这些大型企业的产业链中,带动带活我市中小企业扩大投资,转型升级。
开辟农村投资,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百千”工程,以农房改造为突破口,以“清洁家园”为重要抓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美、致富增收强、乡风文明好”的美丽乡村。加快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加大贫困山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下山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研究减免有关税费政策措施,逐步推动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改善住房条件。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齐抓共建,建立、完善政府保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加强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等计划管理。落实税收、信贷等各项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主动采取措施,以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房销售。
科学谋划并加快重大项目“前期”。要实现投资的大跨越,根在项目,重在前期,立足当前抓项目,谋划长远求发展。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实施。
科学谋划重大项目。我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中基础网络、产业升级、社会民生“三大千亿工程”计划实施的项目329项,投资达到4300亿元。另有预备类和研究类项目100多项。规划统筹推进三大千亿工程,加快发展平台、产业转型、综合交通、电力能源、海洋经济、城乡一体、公益事业、基本保障、生态环境、帮困扶贫等“十大领域建设”,抓好三门核电、仙居抽水蓄能电站、沿海快速通道、头门港区等“十大重点项目”。针对如何解决立体交通、水资源、能源电力、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问题,做深做细项目储备论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提高前期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抓好椒灵江流域调蓄工程、市域轨道交通1号线等项目前期规划论证工作。
加快项目申报催批。抓好已经处在报批阶段的国批、省批项目前期工作,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审批部门要本着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帮助向上沟通争取支持;业主单位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快完成各项支持材料,形成合力攻坚项目前期。重点紧盯台州炼化一体化、沿海高速、金台铁路、台州第二发电厂等一批国批重大项目以及朱溪水库(北水南调)、台州高速市区连接线等一批省批项目,以干促上,促进项目早立项,早开工。
有力有效推进“五个一百”建设。以“四网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五个一百”项目建设,着力推动重大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网络化。
落地项目抓开工。未开工项目要按照开工计划要求,认真做好土地报批、政策处理、招投标等各项准备工作,抓紧开工。力争沿海高速、台金高速至市区连接线工程、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台州段)、中石化浙江甬台温成品油管道工程(台州段)年内开工建设。
在建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以抓好项目管理为重点,及时分析和排除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明确时限和进度,确保三门核电一期、椒江二桥及接线工程、75/74/76省道南延等完成年度工作计划。
竣工项目抓投运。计划竣工项目要倒排工期,做好扫尾工作。确保台金高速东延段、台州汽车客运总站、74省道三门过境段等早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加大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切实破解要素制约,保障项目落地。
加强土地保障。落实存量,提高增量,做好全市5.5万多亩批而未供的土地政策处理工作,盘活存量,大力实施农村宅基地复垦、低丘缓坡开发,开展建设用海围垦工程,直接增加土地增量。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大项目土地指标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补划等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资金保障。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平台谋划,加大债市、股市融资力度,引进各类资金进入重大项目投资,确保重大建设资金落实。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按照做实资产、做大规模、做强实力的思路,全面整合国有资源资产,灵活运用财政贴息、产业引导资金、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手段提升平台融资能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创造条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信托产品等方式,形成立体多元的市场化融资格局。
加强人才保障。研究政策,出台办法,吸引海内外各类专业人才投身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创造条件,重视工程管理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大对工程指挥、项目经理、造价控制师、工程质量技术监督员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市应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动力、主战场,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