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30日讯卖炭翁“烧”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竹林里创下冬笋亩产世界纪录,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土家园……遂昌县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12载,铺就农民增收之路。
从最初的专家“坐诊”,到现在倾全校之力结对合作,遂昌成了浙江农林大学科研转化基地,高校也让遂昌实践新山区发展模式有了“科技引擎”。遂昌县委书记葛学斌表示,遂昌与高校深度合作,好比借梯登高,借脑引智,不仅开拓了山区视野,更为生态屏障地区崛起集聚了生态后劲。
与笋竹为伴,教授蹲农家
诞生的不仅是一项世界纪录
山区一亩笋竹林收入有多少?在遂昌,竹农告诉的数字会让你吓上一跳。“能超万元!” 2010年,三仁畲族乡包根基户冬笋亩产达469公斤,收入11256元,创下遂昌冬笋亩产及效益新高。他因此被授予“浙江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户”,全省仅10户。
包根基背后的支撑,是在遂昌坚守12载的浙江农林大学农林专家团队。
方伟、金爱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99年前,作为竹林大县,遂昌有竹农12万多。但由于缺乏科技支撑,竹产业效益低下,不少竹农只能望竹兴叹。
为此,林学院专家遍访全县20个乡镇,蹲点农家,引导竹农配方配肥、平衡施肥,进行水分定量管理,竹林覆盖……通过三大关键技术推广,毛竹粗壮了,笋个头大了,出笋早了。亩产三四百公斤冬笋,已不算稀奇。
科技造就生产力,毛竹亩产从1000元涨到五六千元不稀奇,竹农积极性高涨。据遂昌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全县竹林面积从2000年的24万亩增至现在的35万亩。全县新建毛竹现代示范园区3个,竹产业发展示范乡、村13个,高效经营示范点115个。
专家还带出“土专家”。如今,像包根基一样的种植能手,都成为了四方八邻的“香饽饽”。
以竹炭为媒,县校“牵手”
崛起的不只是一个新兴产业
让土里的东西长出“效益”,更要让地上的东西长出“黄金”。作为遂昌首创的竹炭产业,其产业化过程就有农林大学的一路扶持。
早在1999年,遂昌文照竹炭公司等企业就与浙江林学院合作。“当时烧竹炭都用土窑,导致竹炭品质很不稳定。”中国竹炭第一人、文照竹炭老总陈文照说,双方从改进土窑着手,研发出了“炭窑计算机数据控温系统”,毛竹烧炭的成品率也从过去的60%提高到了90%。
竹炭究竟有多大功效?2002年,双方又申报了省科技局重大科技招标项目——利用竹材料生产功能碳素的关键设备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研发,科学给竹炭功能定义。通过研究发现,竹炭不仅具有吸附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净化水质,产生红外线等功能,还能释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负离子。
项目研究人员根据竹炭、竹醋液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开发出了吸附净化、竹炭纤维等7大系列300多种产品。“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还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遂昌县林业局竹产业办负责人介绍,在竹炭产业带动下,竹子收购价直线上升,从10年前的每百斤6元涨到35元。遂昌的竹炭企业也从2002年的22家增至54家,产值3亿多元,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竹炭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法人科技特派”,接力生态创业
创新的不仅是一项合作模式
2008年12月23日,对于遂昌县和浙江农林大学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双方签下了法人科技特派合作协议,内容包括科技项目合作、科技示范辅导、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人才交流等。这意味着,双方从一般合作,迈向全面对接合作。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表示,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县校合作”引向了深入,也为学校建设“生态型、创业型”大学找到了一块绝佳的实践基地。遂昌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晓强表示,浙江农林大学的办学方针与遂昌差异化、特色化的“新山区发展模式”、“生态就是生命”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一次次合作交流,碰撞出朵朵绚丽“科技火花”;一名名法人科技特派员,有力助推项项生态产业的发展。
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讲师严少君,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驻点遂昌,兼任遂昌县政府办副主任、农办副主任。接着,遂昌农家乐指导服务团,县、乡、村乡村旅游规划相继“出炉”,精品农家乐示范点百花齐放。遂昌农家乐快速发展,村点从原有40个增至64个,省级精品农家乐从5家增至12家。去年10月还成功举办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先后有百余名专家、教授来到遂昌,进行考察调研、访问讲学、技术服务。双方还签订合作项目54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就达19个,直接或间接带动企业、农民增收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