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阿姨的歌声是昨天安贤园里最深情的思念。
编前语:昨天是传统的清明节,“正清明”的扫墓人最多,一束鲜花一炷清香,寄托了人们对逝者深切的思念之情。风从山间来,拂动墓前的松柏,仿佛逝者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存,少有悲伤,满怀对生命的感激。正是怀着这份对生命的感恩,我们的前辈们乐观、坚强,本来很平凡,但他们用自己的精彩,将人生装扮,也感动着后生后代。
今天推出的是我们《感恩》系列报道第五组。
全媒体记者 黄洪连 文
全媒体记者 马会强 摄影+视频
早上9点半,安贤园里赶来扫墓的市民达到了高峰。
一位老人和一位小女孩各背着把吉他,从我面前走过,引起了我的好奇。
老人看上去很眼熟。
我凑上去一打招呼,阿姨乐了:“我就是网上被炒得很热的董云蓉……唱阿姨版《因为爱情》的那个……刚从深圳参加节目回来,今天来给过世的老伴上坟。”
原来是她啊,怪不得觉得眼熟的,董阿姨是杭州人!
董阿姨跟她的老年吉他学习班的学员,一起用吉他弹奏演唱的那首《因为爱情》视频,不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也至少是在新浪微博和优酷上火了一把。
而且,王菲的微博上也转载了她这首阿姨版《因为爱情》视频,并且两次评论说,“阿姨给力,庸为耐琴”、“唱得我肝儿都颤了”。
董阿姨今年68岁,真名叫董四教,网上大家都叫她董云蓉。老伴邱启任生前是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从小就对音乐有点喜欢,但没空学习。”董阿姨说,“老头子工作呀,太忙了,但是喜欢听我给她唱歌,那时候我只会吹口琴,他会拉二胡,我们一起唱《北京的金山上》,真是幸福的时光啊……”
我问阿姨,您会唱情歌给老伴听吗?
阿姨笑笑说,那个年代,哪有什么情歌?
2004年老伴过世后,她一个人觉得挺孤独,于是2007年开始报了吉他培训班。
“一个班30个老年学员,最后只有4个人坚持下来了。我就是其中一个,现在会弹很多歌曲了,真想弹给老伴听啊。”董阿姨感叹。
贡品已经摆好,老伴的墓碑也被擦拭干净。
董阿姨和儿子儿媳、孙女一家三口,一起向老伴鞠躬致敬。
“来,你先给爷爷弹一首《小草》”,董阿姨把孙女儿推上前,“孙女儿最近也在学吉他,这次带她一起来给老头子唱歌。”
小女孩的吉他声还有些稚嫩,不过她还是坚持弹完。
董阿姨要弹唱的是《丁香花》。
唐磊的《丁香花》,满曲的忧伤,丁阿姨刚学会弹吉他的2007年,这首歌曲正在流行。
也是从这一年起,每个清明节,董阿姨要在老伴的坟上,弹一曲《丁香花》。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
儿子和孙女跟着一起唱了起来。
董阿姨还是没忍住,又一次哭了。
她擦擦眼泪说,“老头子,我和孙女给你唱歌了,你听到了吗?”
“嗯,你一定听到了吧。”董阿姨自言自语,“我现在吉他弹得不错了,有首歌在网上点击率十几万了,我过得很好……”
说着,董阿姨抱起吉他,又弹了一首她的“成名曲”《因为爱情》,她唱男声,孙女儿唱女声。
这是董阿姨送给老伴儿的一首情歌,第一首情歌,歌声比网上蹿红的视频里更加低沉。
报恩心永不忘
感恩,把艺术还给国家
郭琳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追思人:妻子嵇锡贵
记者 黄洪连
安贤园里的中轴线拾阶而上,到一个平台,右手边有一块富有艺术气息的树葬区,有些醒目。这里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琳山的墓葬。
清早,郭琳山的夫人嵇锡贵跟子女们一起赶来祭拜。
嵇锡贵也是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陶瓷艺术家,跟她已故的老伴郭琳山一样,是杭州享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7位大师之一。
郭琳山就葬在这片青翠的草坪里。
离他墓碑三米之外,是一块石雕的猫。
“这只猫是他生前最得意的陶瓷作品,现在做成了石雕,永远陪着他。”嵇锡贵说。
“他从同济大学毕业,我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分到了一家单位,相识到相恋结婚,1986年到杭州……”嵇老师说,他们夫妻俩最终成为工艺美术家,都是国家的培养。
“记得给桐庐瑶琳仙境做作品时时间很紧,我和老头、大女儿,三个人一心扑在作品创作上,晚上天黑时,突然女儿惊叫了起来说,今天是大年三十啊!”
嵇老师和老伴永远都是最契合的夫妻档。他们夫妻双双共同创作的很多作品,在杭州众多场合都被珍藏着。
正是这份心怀感恩的心,让嵇锡贵惦记着反哺。以两人现有的艺术成就,每件作品都价值昂贵,可是,嵇锡贵老伴生前就开始向各级博物馆无偿捐赠作品。
“中国杭州工艺美术馆马上也要开馆了,我把我和老伴的陶瓷雕塑作品,各捐赠一款。”嵇锡贵说,要把艺术还给国家。
吴其轺 抗日战争“飞虎队”队员
追思人:儿子吴缘 年龄:50+
记者 陈栋
吴其轺去年10月去世,不久前,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浙江安贤园。
吴缘和传奇般的父亲,真正在一起生活,不过5年。父亲大半生在外,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
五年前,88岁的吴其轺中风导致半身瘫痪,吴缘辞去工作,全力在家照顾父亲。
吴其轺卧床期间,常常说起家庭和子女,总是心怀愧意,内疚不已,一辈子都在奔波,他说自己无愧于祖国,却没能照顾好家庭,没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是他这生最大的遗憾。
独立、坚强、乐观,是吴其轺给吴缘最深的印象。尽管人生有一段路非常困难,吴其轺总是不愿麻烦别人,自己尽力而为。年近90岁住院期间,他摔过很多跤,都是因为自己从床上爬起来,他非常坚强。
吴其轺文武全才,重视学习,下放劳动的时候因为天天和石头打交道,他就潜心研究石头,买了很多书来看,经过多年钻研,他还成了一个地质专家,给国家的地质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到晚年,他还不辍笔耕,留下了60多本日记本,对于吴缘家和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生活中很长时间父亲不在身边,也许是受他的影响,吴缘等子女非常独立,“他为国家付出了大半生,我们也很理解,把家庭管好,将辛苦一生的母亲照顾好,就是对父亲最好的感恩。”
“晚年我带他走了很多地方,帮他了却未完的心愿,2009年去了四川广元,千辛万苦,在白水镇那个小村子里,找到了他当年的救命恩人,村民们当年用战机铁板做的刀和碗都还在,他看了,就说这是我飞机上的,那一次,父亲少见的热泪满眶。”
他为大家舍小家
母恩如山,我有一位好继母
追思人:徐健 年龄70+
记者 史洁
14岁辍学,继母节衣缩食,资助他上学。徐健说,当时自己的父亲由于政治原因被带到了外地。继母一个人每月工资50多元,要养4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也才8岁,家庭很困难。但继母却鼓励他,并尽力负担他的学费。
“第一个学期,她寄了三次钱给我,每次5元。以后慢慢增加到10元、15元,寄钱的次数也多了,一直供我读完高中。”徐健说,“对当时已经基本可以自立、又不是亲生儿子的我,她完全可以不管。可她节衣缩食,我知道这些钱都是从她的牙缝里省下来的。”
辍学后能够重返校园,使徐健倍感珍惜。怀着对继母感恩的心情,他学习很刻苦,吃住都在学校,半年也不回一趟家。“我当时记不清多少次从学校的传达室里取走母亲给我寄来的钱,使我这个曾经是镰刀挂屁股的人,最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徐健深知,如果没有继母当年的帮助,他的人生轨迹可能根本不同。
1986年,继母去世了。下葬当天,徐健虽不是亲生儿子,却作为长子,捧着继母的遗像,送她入土为安。徐健说:“我经常会对小辈们念叨这些事,希望他们知道这份情谊,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