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螺蛳,壳粗糙,仅分布在云南
螺蛳性寒可以醒酒有胃病、女人例假时不要吃
有些人很喜欢吃螺蛳,一个人可以消灭掉一大碗。吃多了对身体有没有坏处?
浙江自然博物馆钱周兴研究员说,螺蛳营养丰富,脂肪含量又低,多吃一点还是好的,不过这有个前提,螺蛳生活的水体水质良好,另外,要烧熟了才能吃。
“螺蛳蛋白质含量很高,比较难消化,加上螺肉性寒,所以有胃病的人,特别是胃寒的人,最好不要吃。我胃寒,所以我坚决不吃螺蛳的。”钱周兴说。
浙江省中医院保健科主任汤军医师也建议,脾胃虚寒者、风寒感冒病人、女子例假期间和产后最好不要吃螺蛳。
另外,据《本草纲目》记载,螺蛳“醒酒解热,利大小便”,不过对于醒酒的力度,医生说没看到过相关的研究,不好作评论。
螺蛳的其他小科普
螺蛳的寿命一般为4-9年,是活4年还是9年,主要看水质。水质污染严重的,寿命还会更短。
螺蛳是雌雄异体动物,雌性个头更圆一些,我们吃到的有仔的都是雌性。雄性个头更长一些。口感则差不多。从数量上讲,雌性的数量要比雄性多。
螺蛳生活的地方必须有淤泥,因为气温到了10℃以下后,螺蛳就要躲到淤泥里休眠,否则要被冻死的。当气温超过10℃后,它才会出来觅食。
螺蛳繁殖后代时,对水温要求很高,15℃以上它们才会交配。清明前的3月份,昼夜温差大,螺蛳白天出来觅食,晚上又钻回淤泥里。因为还没到适宜的繁殖水温,螺蛳吃得多,消耗得少,所以清明前的螺蛳就会长得很肥美。
4月下旬以后,螺蛳进入繁殖期,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螺蛳产仔的旺季,这个时候的螺蛳大多怀有小螺蛳。
一颗雌性螺蛳每年大约产仔一两百颗。1-2岁时,每次产仔二三十个。4-5岁时,每次产仔四五十个。
我们吃螺蛳时一般只吃螺蛳硬硬的头部,其实这不是螺蛳的头,而是螺蛳的足,所以螺蛳属于腹足类软体动物。
杭州人餐桌上的螺蛳,学名不叫螺蛳,叫环棱螺。真正学名叫螺蛳的,只产自云南的滇池,它的壳很毛糙,有突出的棱角,个头比环棱螺大许多,有我们这里的田螺那么大,口感要比环棱螺好,所以价格很贵,每斤要几十元。除非到云南,在杭州是吃不到的。
洗螺蛳最好戴副手套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制所专家说,杭州人常吃的螺蛳与南方的螺蛳相比,寄生虫相对较少,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原产在南美亚马孙流域的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生吃或半生吃比较容易感染。由于福寿螺的输入,现在有些地区的普通螺蛳里也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应当引起重视。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容易得脑膜炎。
除了烧熟烧透防止病从口入外,卫生部于2005年5月16日发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在其“防治与策略”一节中特别指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经皮肤侵入,应预防在加工螺蛳过程中受感染。
这一点杭州人以前很少有人认识到,所以建议以后清洗螺蛳时,最好戴副橡胶手套。
螺蛳一定要烧熟烧透
吃螺蛳会不会感染寄生虫?类似的问题在百度上有很多。
去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眉医师接待了一个得了怪病的大学生:动不动突然倒地,全身抽搐不停。脑磁共振发现,该男生大脑顶叶部盘着3团像细绳一样的东西。进一步检查发现,这是3条盘踞在脑袋里的裂头蚴绦虫。追问病史,男生说他特别喜欢吃小龙虾和螺蛳。陈眉医生推测,可能是因为小龙虾或螺蛳没烧熟,寄生虫“爬进”了脑子。
浙江自然博物馆钱周兴研究员说,螺蛳还是一些吸虫的中间宿主,像肝吸虫等都曾在螺蛳体内检测到过。“但这些寄生虫一到80℃就死了,所以只要烧熟烧透,吃螺蛳是不会感染寄生虫的。”
浙江人爱吃的螺蛳
其实学名叫环棱螺
螺蛳壳吸进气管比螺蛳衣更难处理
不过总体来说,只要烹制得当,螺蛳还是一种“宜食”的下酒菜,杭州至今也没有发生过因吃螺蛳而直接致病的报告。相比这种“大家时刻担心,事实上又很难染上的寄生虫”,浙医一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罗秋平说,杭州人更应该当心吃螺蛳吃到气管里。
“吃螺蛳的时候,用力一吸,弄得不好就吸到气管里面去了。去年在我手里,用气管镜取出的螺蛳壳、螺蛳肉、螺蛳衣就不下10次。”
罗医师说,螺蛳壳比螺蛳衣更危险。螺蛳衣薄薄一张,进了气管没有重量,只会贴在咽喉或者气管壁上,病人用力一咳,大多可以咳出来。螺蛳壳和螺蛳肉有重量,进了气管后,会慢慢掉到气管深处,只能上医院。(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