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8日讯 “春鞭打响,春牛下田,春色满园......”伴随着清丽悠扬的十番古乐,“遂昌县令汤显祖”向赶着“春牛”的“农民”赏酒、赠春鞭......这始于四百年前的明代班春劝农场景,在遂昌县石练镇淤溪村得到再现。
乡野拾遗的农耕场景登上舞台,成了游客注目的焦点。这样的表演,在淤溪随时可见,游客还可参与其中,当一回“遂昌县令”,劝农乡间;也可穿蓑戴笠,当一回农夫,体味农耕乐趣。此情此景,让原本在附近乡村采风的四位上海游客很是享受,快门嚓嚓摁个不停。一位姓邱的游客说,这里的百姓不简单,农耕表演很新颖,十番古乐古腔古韵,别有意境。
昆曲十番、班春劝农是淤溪村的“宝”。四百年前,明代伟大的戏曲剧作家汤显祖为官遂昌五年,勤政爱民,每年春二三月都要下乡插花、赏酒、赠春鞭,劝农兴耕;闲时,亲自口授昆曲十番,深受百姓爱戴。班春劝农、昆曲十番于是在这一带流传至今,并先后于2008年、2010年入选“国遗”。据悉,一个山村两项“国遗”,全省绝无仅有,全国亦是罕见。在当地政府文化、旅游等部门助推下,村里还建起传习基地,办起班春劝农节,县、镇小学建起传承学校。
老祖宗的丰厚留存,造就了山村风雅。锄头一挂就会琴棋书画,篮子一放皆会吹拉弹唱,就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写照。两项“国遗”不仅成为了村民生活“必需品”,还开启了乡土农耕文化产业化大门。纷至沓来的“邀约”和游客让村民兴奋。村党支部委员吴建华说,村里的十番表演队现在很红火,不仅家门口有游客“点播”,还应邀到上海、杭州参加表演,县城、景区更是家常便饭,一年外出演出不下二十次。
乡土文艺复兴,喜悦写在村民脸上。表演昆曲十番已十年的59岁村民黄金法说,五年前,政府让我们好好研习传承昆曲十番,会很有前景。真没想到,过程来得如此之快。现在,又有7位四五十岁的中年村民跟着他学习十番演奏。村民对十番的喜爱近乎“痴迷”。村民上官菊芳说,十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牡丹亭》中的游园选段,感觉特别清丽婉转动人。为了练好指法,弹好乐器,嘴上哼着,指在腿上弹着,甚至睡觉也在想。
乡土农耕文化复兴激活乡村。在淤溪492户村民中,就有500余人加入传承“国遗”行列,27位村民能熟练演奏十番乐器,近500人表演班春劝农,基本实现户户参与。
群众如此,村干部更是信心倍增。“繁荣乡村文化只是增加村庄吸引力的基础工程。”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波说,按照县里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群众文化职业化的思路,村里还准备组建“国遗”文化演出公司,最终把淤溪打造成一座农耕演绎馆,一座活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后辈通过这种形式体会老祖宗的传统,也让游客在村里实时感受农耕的质朴、自然、乐趣。
春到淤溪,班春劝农;夏到淤溪,乡村避暑;秋到淤溪,七月秋赛;冬到淤溪,婚嫁表演。一年四季,十番古乐缭绕。淤溪,已然开启乡土农耕文化产业化“大门”。据悉,这批十番表演队还有望前往莎士比亚故乡英国斯特拉特福德进行文化交流,让人一睹中西方戏剧大师遗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