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4月15日讯 “我们要像王海一样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还要帮助老百姓‘货比三家’,捏紧钱袋子。”海盐县枣园社区退休老人郑永祯,自从成为该县首批消费监督义工后,整天忙着跑超市、逛商场、进菜场,监督各种大众消费品的价格、质量等。
今年3月成立的海盐消费监督义工队,主要负责采集包括物价在内的各种消费信息、监督消费侵权行为、宣传消费维权知识。首批队员有30人,主要由各社区推荐产生,大多是消费维权的热心老人。
76岁的老郑告诉记者,刚成立不久,义工队就组织队员到海盐各大超市,对牛奶、食用油、洗发水等10多种常见的大众消费品进行价格采样比对。结果发现,各种牛奶、饮料的差价基本上都在1元以内,但洗发水、洗衣粉在不同超市的差价很明显,最大差价达6.8元。
根据义工们反映的情况,海盐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把价格采样比对的调查报告公布在当地媒体上,并向各超市进行情况反馈。结果,这份调查报告成了很多市民手中的“抢手货”,有的超市见势不妙,悄悄地把一些商品的价格进行回调。
“消费监督义工大多是社区的退休老人,对各种大众消费品的质量情况、价格变化等十分敏感。”海盐县消保委秘书长曹继斌认为,消费监督义工在杜绝暴利、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他们从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物价等问题着手,展开“草根监督”,一方面提醒消费者增强消费维权意识,学会比较消费、明白消费;另一方面也督促商家重视民生,规矩经营。
除日常的消费监督外,义工队还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中活动,如商品标价与实付情况的消费体验、餐饮业消费账单结算正确性比对等,这些活动都在社会上引起很好反响。义工沈文豹老人说:“前段时间发生的‘抢盐风’中,有很多居民问我们,盐价会不会涨?该不该囤盐?我们告诉他们别慌。结果,‘抢盐风’不到一天就过去了。”
曹继斌说:“我们准备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逐渐扩大消费监督义工队伍。”
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适时总结海盐的经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