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起起落落,对于已经种植了多年的菜农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过,在当前物价普遍上涨的背景下,菜价跌到这个地步,还是第一次遇到。
4月底,已是蔬菜换茬的时节。当人们还在争议上一季蔬菜的滞销原因时,新一季的蔬菜生产即将开始。
无情的现实依然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种什么,才不会亏钱?同一个品种,多种还是少种?
浙江日报温岭4月24日电 2010年12月20日,0.75元;2011年1月15日,0.2元;2011年2月20日,0.05元……温岭市箬横镇蔬菜种植大户江妙祥的卖菜记录本上,详细记载着每笔卖出的大白菜的价格。从0.75元,到如今的名存实亡的0.05元,这串还原了去年底以来大白菜价格走势的数据,让朱妙云傻了眼。
种菜犹如押宝
“到底种什么赚钱,真的只能靠猜、靠赌。”江妙祥说,去年的大白菜丰收,让他第一次种大白菜就尝到了甜头,原以为凭着自己对市场的了解,等今年冬、春两季大白菜一上市,好歹还能赚个几十万。
大白菜作为温岭的传统蔬菜产业,往年全市每季6000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去年下半年,因为北方雪灾、山东大白菜欠收,加上韩国泡菜危机,多重因素导至白菜价格上扬,最高卖到0.8元每斤,这让菜农对大白菜的热情高涨。
当时的江妙祥和大多数菜农一样,沉浸在高价的憧憬中。2010年下半年,箬横当地的农户纷纷种植大白菜,除传统的大白菜种植户外,其他种植户甚至外来资金都加入大白菜种植队伍,连葡萄园都套种上大白菜,甚至一度出现大白菜种子脱销。据温岭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扩种了近4000亩大白菜,种植面积增加40%,产量突然增至5万多吨。
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年2月,温岭大白菜显现滞销状况。“都是盲目扩种害的,”江妙祥大叹苦经。江家的500亩大白菜,有400多亩积压在手里卖不掉,而400多万斤的大白菜损失少说也有近百万。但现在,就算报价0.05元/斤都没有人要,还得自己装车、运输,给人家送到市场,“与其如此,不如让它烂在地里,亏得还少一点。”
受去年白菜价高影响而盲目扩种的,还有石塘镇的渔民郭先生。“前年看一个朋友种大白菜,形势很好。”于是,当朋友去年问他要不要种的时候,这位渔民兄弟也禁不住心动了,两人一起在箬横镇承包了400多亩地,结果大部分白菜都烂在地里,“都种熟了,抽芯了。”
因为承包期到四月底结束,下一轮的水稻马上要种下去了,郭先生只好请拖拉机来耙掉,估计损失在50万元以上。“种菜也不是这么好种的啊!”他如此感叹。
轮回的阴阳线
今年的大白菜为何销售困难?一直在箬横镇从事农艺工作的江连秋分析,逃不过最基本的“供大于求”现象。农民看到什么挣钱就一窝蜂似的种植什么,什么赔钱了就干脆不种了,到来年就出现两种情况:产量过剩,或者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价格的大幅波动。
另外,由于温岭市大白菜以销往外地为主,对品牌、销售渠道的依赖性很强,但整个箬横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白菜品牌,种植量也不够稳定,风险仍然比较大。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能不能及时地将准确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农民,这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
据温岭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去年底,因为多地出现的大白菜种子断货现象,我省农林部门曾通过农民信箱,向菜农发出预警,呼吁注意防范市场风险,引导菜农多品种种植,但菜农种植积极性依然很高。
“集体的盲目是很难劝返的。”江连秋说,可能进行尝试的就是成立专业的合作社,像温岭的西瓜合作社,通过集体的智慧去把握市场的走势,至少不至于那么盲从。
而饱尝大白菜滞销之苦的朱妙云,终于也开始着手筹划往后的工作,“准备和腌菜加工厂联系白菜深加工的事,然后做一个200吨左右的冷库。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要成立一家专业合作社。”
当记者问,下半年还会种大白菜吗?朱妙云说,种还要种的,但他要逆向去考虑,“哪种菜今年不好卖了,我明年就多种点。”
眼看就要开种今年的西瓜、水稻,温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2011年蔬菜产业提升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大力度推广订单农业模式,调整多样化种植结构,解决种植与销售脱节问题,同时加大技术攻关,破解南方大白菜储藏保鲜的难题。
看懂菜价走势,多难?
浙江日报海盐4月24日电 包心菜卖难,价格低迷,政府、企业和贩销户想方设法拓展销路。今天,在华东地区最大的包心菜种植基地海盐县,笔者看到,这里的菜价已跌到了3分钱一斤。“买瓶饮料的钱,就可以买到一三轮车包心菜了。”
在海盐县包心菜核心种植区——秦山街道蔬菜基地,正忙碌着装卸蔬菜的贩销户张海训告诉记者,他是当地首批蔬菜贩销户,做了16年包心菜生意了,今年最让人看不懂。
五年一轮回的包心菜价大跳水,今年最猛烈。据老张回忆,当地包心菜收购价去年最好,1元/斤左右;2009年6角/斤;2008年4角/斤。低价出现在2007年和2002年,恰好五年一周期,分别是5分钱/斤和3分/斤,但是那时候的物价水平比现在低不少,即使三五分钱一斤,种子、化肥的本钱还是能赚回来的。
秦山街道大北山村菜农王士荣仔细了算了一下种菜成本:种一亩包心菜,种子要200元左右,化肥要300元左右,加其他杂费,成本大约600元,今年包心菜按照亩产量1万斤计算,每斤卖6分钱才能赚回种子、化肥的本钱。如果算上土地流转成本1000元和人工费用,那一亩地成本就快2000元了,每斤卖2角钱才能赚回。因此,本次种植大户受损最厉害。
菜价大跳水,最直接因素就是供需严重失衡。正在海盐现场收购包心菜的山东蔬菜经销大户房纲体会很深,去年这个时候来海盐根本收不到货,只能到广东、福建收购,今年这里大概还有4成的包心菜未销售出去。另外,从全国来看,今年蔬菜大丰收,南北方总产量都很大,整个大市场都出现了供大于求局面。
对于产量突然增加的主要原因,各方观点很不一致。菜农认为是今年天气适宜蔬菜生长,亩产量普遍在1万到1万5千斤之间。有专家认为,其中有盲目扩种,蔬菜种植面积大增的原因,尤其受去年蔬菜价格高企和近来国家大力扶持发展蔬菜种植影响,全国各地大面积增加蔬菜生产能力,提高自给率,造成了蔬菜产量大幅增加。也有贩销户认为,在油价、人工、租金等流通成本大幅增加情况下,政府抑制蔬菜零售价格上涨,导致了成本转移到了生产者一端……
在海盐,下一季大规模种植的是菜毛豆,看着让人伤心的包心菜,菜农们面临的抉择压力很大:毛豆会不会也出现卖难呢?要不要换品种?要多种还是少种?就连当地蔬菜贩销户之一,海盐友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爱明也同样犯愁:自己种的200多亩包心菜,他已经不准备采收了,更难的是,该种什么呢?
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很为难。秦山街道有蔬菜专家说,本次蔬菜全国大面积滞销,作为基层部门,真的很难把握这么宏观的市场价格规律,期盼省里还有国家有关部门能够从宏观层面收集更多的信息,指导农民生产。
产销仍缺有效对接
邓建胜
首先要正视蔬菜生产者的弱势地位,保证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就市场而言,“有形之手”是把双刃剑——它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干预、纠正市场偏差,同时也可能伤及无辜。
按下葫芦浮起瓢。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刚从温饱线上走出来的农民开始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大胆地“向市场要效益”。然而20多年来,“多了多,少了少”的问题始终存在,市场波动难以捉摸。究其原因,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至今仍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具有天然弱势:在生产环节,这些农产品没能摆脱春种夏收、靠天吃饭的季节轮回;在消费环节,因为保鲜等原因往往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相对狭小的销售半径。由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生产周期长,其丰歉情况容易放大供求矛盾,从而强化通胀预期。
菜价变幻莫测,有季节原因,恐怕也有别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前段时间菜价暴涨并不是菜农盲目提价,而是季节因素和上下游环节物价普涨共同作用的结果。
菜价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一些地方倾向于平抑消费价格,却没能在菜价低迷时及时出台措施保护菜农利润。农民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缺少议价权,一轮又一轮的平抑物价措施,从菜摊经过层层中间环节上溯到田头,菜农成为受伤者。若没有长效、均衡的措施,菜价暴涨暴跌恐怕难以避免。
政策层面如何终结暴涨暴跌?
首先要正视蔬菜生产者的弱势地位,保证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比照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在兼顾市民消费承受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蔬菜品种进行必要的生产性补贴和价格保护。只有在保证一定蔬菜产量的前提下,平抑物价的举措才能底气十足,游刃有余。
其次,疏通产销环节,取消不合理的中间收费。特别是在目前大力推广的农超对接中,不仅要考虑平抑物价,也要从政策上为第三产业反哺农业预留空间,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最后,蔬菜产销地政府出面,完善蔬菜产业链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发布完整、权威的产销信息,尤其是田头、批发及零售之间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