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6日讯
昨天下午,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1位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生问题先后作大会发言,还有22位委员作了书面发言。
市领导徐止平、黄锦朝、蔡国春、周嘉爱、徐建华、黄小杭等到会听取发言,并在主席台就座。
五届市政协主席、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陈章凤,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主持人郑金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常务主席王建平、张解放、邵国强、傅路红、张跃进、朱恒钱、吴志松、刘净非参加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邵国强、吴志松主持会议。
陈杰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会,在发言中分析了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三点建议;程颖委员代表民盟金华市委会,对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加速打造浙中信息中心提出了建议;陈琳委员代表民建金华市委会,就加强自主创新、做强做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表见解;汪希燕委员代表民进金华市委会建议,完善城区旅游功能,开启金华“城市旅游”;叶赏和委员代表农工党金华市委会,就加强市政建设管理,打造精品城市提出了建议。
刘桂英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建议,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助推浙中产业转型升级;范庆松委员代表金华市工商联提出,要加强中小企业培育,促进民企健康发展;方竟成委员代表市政协文史委建议,实施三大规划,促进崛起浙中;冯根胜委员代表新闻出版界,提出健全新闻发布快速反应机制,增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合力;邵金生委员认为,要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吴远龙委员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市委副书记黄锦朝在听取大会发言后指出,委员们的发言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内容丰富、质量很高,发言选题具有全局性,调查研究具有广泛性,反映情况具有针对性,意见建议富有建设性,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位置超脱、智力密集、思维活跃的特点,也全面展示了委员们的政治热情、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黄锦朝表示,对这次大会的发言和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将认真学习消化,积极采纳吸收,以达到委员满意、群众受益的目的。要进一步支持政协开展民主监督活动,自觉把工作置于政协的民主监督之中;要大力支持政协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切实帮助政协解决好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努力从经费等方面为政协履行职能提供有力支持。希望广大政协委员珍惜荣誉、加强学习、强化大局意识,多做沟通思想、释疑解惑、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浙中崛起作出新贡献。
胸怀大局献良策心系民生建诤言
———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陈杰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夯实现代农业根基
“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95亿元之多,但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仅3.65亿元,占全部水利投资的3.8%。
建议:一、明确责任,统筹规划。制定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优先考虑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配套建设。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地方财政要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争取“十二五”期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占全市水利建设投入的30%以上。
三、注重管护队伍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乡镇水利管理员、村级水务员的业务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的管护队伍。
程颖委员代表民盟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加速打造浙中信息中心
金华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电子商务产业的重要基地。具有创业成本低、交通物流方便、产业群市场群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等优势,但仍面临品牌效应不强、高端人才紧缺、融资渠道不畅等发展困难。
建议: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信息服务业创投基金,充分依托资本市场,促进风投和民间资金投资电子商务项目。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体系,加大培育扶持,优化电子商务创业环境。
二、加快产业集聚。整合金华现有信息产业园区的资源,建设集电子商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重点引进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形成网商、物流、仓储、支付等全产业链。
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和培训机构,为本地电子商务企业输送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方法,以优惠政策吸引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
陈琳委员代表民建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加强自主创新做强做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工业经济仍然面临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开拓难度较大等制约因素。建议以自主创新、重大需求、高效环保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培育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建议:一、着力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组织实施核心关键共性技术集体攻关。
二、着力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在本地市场的推广。
三、着力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金融和政策扶持。
四、着力于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五、着力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造就产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
汪希燕委员代表民进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完善城区旅游功能开启金华“城市旅游”
当前,旅游需求正从单一的自然和人文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业也随之从“景区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转变。但金华“城市旅游”由于产品单一、设施不足等问题,尚未真正启动。
建议:一、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入手,提升金华城市旅游功能。合理定位各区块的景观功能,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城市空间布局。
二、突出重点,生态优先,充分展示金华人文魅力,凸现城市文化气质。
三、提升基础设施档次和旅游接待能力、经营城市品牌,打造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乡村民俗为特色的金华城市旅游。
叶赏和委员代表农工党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加强市政建设管理打造精品城市
精品城市,就是要使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城市相生相融。然而,我们目前的市政建设管理与精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重工程、轻管理,重地面、轻地下等现象突出。
建议:一、注重民生,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上都要确立精品理念。
二、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管网不畅、道路补丁等城市顽疾。
三、注重细节,精心管护,明确事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及责任区域。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形成共建共管长效机制。
刘桂英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助推浙中产业转型升级
金华具有独特的市场规模优势和良好的区位物流优势,加上较强的行政效率和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全有条件培育和引入总部经济,形成集群效应。
建议:一、着手编制“金华市2011年紧缺人才导向目录和薪酬指导价格”,实施精品人才引进计划,办好高等院校,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着力打造“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区”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促共荣。
三、引导总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进行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研发。
四、出台鼓励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将总部设立在金华。
范庆松委员代表金华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
———加强中小企业培育促进“民企”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繁荣经济的生力军、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但中小企业也遇到了转型难、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享受政策难等一些发展上的普遍问题。
建议:一、在工业强市战略上,既要抓大又要抓小,既要扶优扶强,又要扶高新企业、活力企业。
二、在各产业园区内,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园,加大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为市场前景好、内生动力足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三、重视“小城镇”建设,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力度,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企业用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方竟成委员代表市政协文史委的发言
———实施三大规划促进崛起浙中
2011年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事关金华未来发展大计的《浙中城市群规划》、《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三大规划是有机整体,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
建议:一、将三大规划作为一个整体,将《浙中城市群规划》作为统领、《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基础、《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核心加以实施。
二、强化行政资源整合。要尽快建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权威人士为城市群发展把脉,供省委、省政府决策。
三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排列出一批事关浙中城市群发展的重大项目,创造条件,依法实施。
冯根胜委员代表新闻出版界的发言
———健全新闻发布快速反应机制增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合力
如何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突发新闻发布的快速反应机制,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掌握舆论主动权、加强社会管理的关键一环。
建议:一、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发布新闻、接受采访等方式,沟通信息、释疑解惑、澄清事实。
二、主动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
三、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动态引导,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大众普遍关心的议题,满足民众获取真相的诉求。
四、注重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在公共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五、严格实行突发事件瞒报缓报责任追究制。
邵金生委员的发言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造福金华人民
我市教育发展水平距离教育现代化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应当及早谋划,全面提升金华教育整体水平。
建议:一、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师资合理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二、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比例逐年增长,建立完善多元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吴远龙委员的发言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若干建议
农村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个领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建议:一、转变城乡二元、分而治之的观念,统筹城乡社会治理,鼓励城市社会治理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好配强村班子,夯实农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
三、农村社会治理要与为民办事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四、繁荣农村文化,使农民在“乐”的同时受到有益的教育。
五、整合包括农村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种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生动格局。
六、着眼长效,坚持民主治理、依法治理的道路,使农村社会治理在阳光下运行。(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