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援助,引入先进理念
当我们来到青溪镇中心卫生院时,护士黄玲玲正在指导同事有关手术器械的操作。在浙江半年学习,让她成了卫生院的骨干。
2009年12月,在浙江援建指挥部的牵头下,黄玲玲到温州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主要针对手术室管理的培训。如今,“学成归来”的黄玲玲也义务当起其他同事的“指导老师”。
地震前,卫生院条件简陋,只有七八个医生,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疾病,更不要说是做手术。地震后,卫生院房屋损毁严重,在临时搭起的板房里为伤员治疗,但是由于紧缺手术方面的医生和护士,只能把重伤员转移到城里。在卫生院新大楼建起来的同时,援建方充分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先后有13人到浙江培训。现在,卫生院共有医生16名,其中有处方权的医生13名。
这是浙江对青川“智力援建”的缩影。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浙江援建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实施“十百千万智力支援工程”,建立“浙江—青川劳动信息”、“医疗远程教育视频系统”等平台,用科学的方法为青川培养各类人才,为青川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援建初始,为准确掌握青川的实际情况,浙江援建指挥部将400多名浙江测绘人员请到青川。他们踏遍青川每一个角落,量遍每一寸土地,认真细致地做了130多个规划,为青川灾后科学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一幅“智力援建”的蓝图跃然纸上。
去年3月9日,省卫生厅与青川县签订了一份协议书。青川36家乡镇卫生院与浙江36家医院结对,浙江从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学术交流、远程教学等方面进行帮扶。
不仅如此,浙江转变支医方式,建立远程医疗教学与服务平台,先后派了1000多名医疗卫生专家到青川开展抢救伤员、卫生防疫和诊疗服务,还为青川培训近200名全科医生。
在青川,最受关爱的是学生,浙江的智力援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浙江先后派出150名优秀教师到青川支教,为他们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同时,组织150名青川骨干教师到浙江培训,实地体验浙江的教育,回到青川后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
干部培训也是浙江关注的重点之一。浙江开展了“千名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当地550名科级干部、近千人次村(社)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浙江学习;同时聘请100名浙江专家到青川为老百姓传授农林技术,开展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培养农村劳动力2.6万余人次。
浙江精神,扎根青川土地
失去亲人、失去家园,青川老百姓在地震中经历了跨越生死的伤痛。但在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始终把快乐、阳光展现给我们。
“浙江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鼓励我们坚强地站起来,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援建干部的“浙江精神”,激励着青川的老百姓。
王家山脚下,红光乡东河口村三元坝社一幢幢崭新的农房鳞次栉比,老人们悠闲地倚在门边聊天,伴着山中鸟鸣,宁静而和谐。
“多亏了浙江亲人的帮助,我们才能这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村民何启莲一看到我们便激动地迎上来。震后,看着完全消失的家园和被掩埋的村民,何启莲感觉心在滴血,重建对她来说太遥远了。
舟山援建干部到达这里后,立即挽起袖子投入到重建中。期间,他们还一次次到村民临时住的板房里,和村民谈心,做心理辅导。村民们逐渐被感染了,再次燃起重生的希望。如今在这个村子,村民自己开的农家乐红红火火。
在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们重建家园时“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横幅依然可见。
平坦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房、生态农业产业……枣树村民不仅感谢浙江为他们重建家园,更感激浙江带给他们的精神支持。
在宁波援建指挥部的牵头下,青川县枣树村、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这两个相隔近2000公里的村子连在一起。两村的干部通过网络建立联系,当枣树村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谢家路村的村干部便用“浙江精神”鼓励他们。
“浙江精神”渗透在青川的每一寸土地。这一切离不开浙江援建干部。
浙江援建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和指挥部众人,在2009年“7·16”青川特大洪灾中,连续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救护受灾群众,保护援建项目;杭州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李包相等援建干部,过年坚守岗位,在板房过春节;宁波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和副指挥长王梁慧,废寝忘食,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办实事,被灾区群众称为“铁人指挥”……
说起湖州援建干部张启标,青川的百姓无不动容。进入青川后,张启标冒着余震一次次鉴定危桥,有时仅靠一根绳子悬吊在空中。他坚持科学援建,在青川山区恶劣的地质条件下,修筑了一条条桥梁和道路。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张启标常常体力不支,但总是强打精神,仍然晚睡早起、夜以继日地工作。一次,医生给他输液,他趁医生不在,偷偷拔掉针头“溜”到工地上工作。在当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下,张启标终于接受了体检,被确诊患有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必须住院接受治疗,他这才离开岗位回到浙江。“作为一个援建干部,我在灾区的事情还没做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做得还很不够。”在接受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后,张启标毅然回到援建一线。
如今,援建干部的“浙江精神”已深深扎根于青川干部群众心里,激励青川人民奋发向上。
73个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工程奖、16个浙江省建筑工程“钱江杯”优质工程奖,1项被推荐参评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浙江科学、高效、务实、安全的援建,在青川发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