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三年,如此快。
四川,青川。这个地名是刻在每一个浙江人心头的历史印痕。
从悲壮走向豪迈。这三年来,我们一直在见证伟大奇迹;这三年后,我们更应该继续见证未来希望——
全县已确认遇难4697人,受伤15489人,失踪124人,25万人全部受灾。全县城乡居民住房垮塌95万间,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系统全面瘫痪,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坏……这是2008年“5·12”地震后,伤痕累累的青川。
城镇居民永久性住房36万平方米,4273套;全县63510户农房,震后共完成农房重建和维修加固61715户,家家住上了永久性住房;49所中小学、37所医院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还有总长1100公里的193条道路、158座桥梁和新造土地3255亩。2010年1—9月,青川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GDP实现118272万元,同比增长16.3%……3年目标,2年完成。这是2011年5·12地震3周年时,凤凰涅槃的青川。
2011年4月18日,在即将迎来5·12地震3周年的时候,本报记者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新青川的沧桑巨变,一双眼睛,已看不过来:漂亮的川浙合作产业园已经建好,年底就能全部投产了;学校成了当地最漂亮、最坚固的房子,脆弱不再;“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独臂人石光武,最近又有了开设川浙特产交易中心的“大胆”想法……
这里面的许多故事,都跟一位叫“浙江”的亲人有关。
3年来,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青川实施了11批援建项目计划,合计547个项目。我们通过这一个重建的支点,眺望青川这三年来的嬗变。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汶川地震3周年祭系列回访报道:
回望三年,拯救生命、家园重建、精神续延。
第一个故事,我们从重建的校园开始,从两封特殊的信开始。
叙事·青川这三年
来到青川的第二天,记者收到两封特殊的信,信里说——赵爷爷,我们想告诉您:昔日满脸惆怅的孩子现已是活泼开朗的少年
在青川街头,随便拦住一个人问,这三年青川变化最大的地方,相信答案会很一致:那就是,学校。
漫步青川街头,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学校、幼儿园必定是最耀眼最牢固的建筑。
再穷不能穷教育,作为援建的一等大事,青川的教育事业多出了许多个第一次:许多学校头一回有了塑胶跑道、许多学校头一回请来了浙江老师……
而记者触摸到青川人民的精神续延,是从抵达后的第二天,收到的那两封信开始的——
马鹿小学有两个标签,一个叫“徐广”,一个叫“感恩”。3年前,这个叫徐广的少年,与同学一起,在通往青川县城的路上,高举着“你们辛苦了!”的感恩牌。他的这个举动,感动了许多人。3年后,在他曾就读的这所马鹿小学,人人都学会了感恩。
4月19日,马鹿小学,我们刚参观完学校的感恩奋进教育基地,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站在门口,拦住了我们,敬了一个漂亮的少先队礼之后,他们腼腆地笑着,各拿出一封信伸到我们面前。信封很整洁,上面写着几个字:赵洪祝爷爷收。
10岁女孩名叫赵芝泓,来自马鹿小学五(1)班。问她为什么要给赵洪祝爷爷写这封信,小女孩脸很红:“我知道赵爷爷特别关注我们灾区,所以我特别想告诉赵爷爷,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想让他再回来看看,现在的新学校很漂亮!”
说完这句话,小姑娘小声地告诉记者,因为是头一次写这样的信,很紧张。她构思了很长时间,写写停停,一封信从早上写到下午才写完,“可惜还是有写错的地方,有几个字还涂改过了。越是想写好,越是写不好。”听得出来,小姑娘还是有点在乎,信没有写得很完美。
另一个送信的孩子是11岁的黄汀,他主动告诉记者,这封信不是他写的,“写信的那个同学(何金健)今天正好生病了,我替他来送的。”黄汀说,即便是送信,他也觉得很光荣。
在这封信里,马鹿小学六(2)班的何金健这样描述:
地震后,我们看到昔日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心情陷入无限的悲痛,整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
我们多么渴望有书读。孩子们整天一起议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读书,什么时候才有新的学校……
现在的马鹿小学,栋栋新楼各具特色,无论是住宿楼还是教学楼都焕然一新。那清澈的水潭,绿树成荫的羊肠小道,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每当我们徜徉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想起浙江省援建青川的叔叔阿姨们……
赵爷爷,我们急切期待你再到青川,看看昔日满目疮痍的青川的巨大变化,看看从废墟上建起的美好家园,瞧瞧昔日满脸惆怅的孩子,如今已是活泼开朗的中华少年!
数字援建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浙江援建的49所中小学校、2家县级综合性医院、35家乡镇卫生院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此外,浙江还利用自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与青川进行结对帮扶,完成了120名青川县骨干教师的培训,并选派了120名优秀教师赴青川顶岗支教。